Digital 3C Product / 數位商品
-
電競潮牌進軍音樂界,ROG Theta Electret耳機 與 ROG Throne Qi無線充電耳機架 開箱
在坊間,電競品牌的耳機總會給人與音樂音質無緣的印象,即使耳機的外型有夠潮、帥到炸,但戴到頭上之後卻因為音樂的表現平庸而讓人立即消火,進而造成音樂耳機和電競耳機出現壁壘分明、勢不兩立的現象。不過電競界的潮牌ROG,似乎已不滿足只待在個人電腦的領域,決定打破這道牆,向音樂界發起侵略行動! ROG Theta Electret光是外包裝的部分就相當的霸氣,完全可以感受得到ROG一貫的頂級質感,而在這之下的自然是個頭不小的耳機本體,ROG Theta Electret除了對內在的音質這一塊野心勃勃之外,外在更是將耳罩配戴的舒適度放在第一位。 巨大的人體工學的反D形狀耳罩給予了相當優質的耳朵包覆感,戴上之後幾乎把所有的噪音都隔絕起來,如果此時再播放起音樂,那可真的是如入無人之境。以小編親的身體驗來說,戴著ROG Theta Electret上班的期間,小編完全沒有注意到主管喊小編的名字喊到聲嘶力竭,直到主管親自「移駕」到小編身後提醒才回神,由此可知這款耳機就是要讓您隔絕塵囂,帶您完完全全沉浸於音樂的殿堂! 在耳罩設計方面,華碩提供了兩種不同材質的ROG Hybrid耳罩:一種是比較具有彈性,方便清潔的散熱纖維蛋白質皮革材質,另一種則是更加柔軟透氣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這兩種材質讓玩家能視季節和個人習慣進行替換,考慮得頗為周全。 在其他配件的部分,ROG畢竟是以電競專業為傲,因此包裝中還附有經過專業調校過的3.5mm麥克風以及轉接線,並在耳機左耳的後方設計了麥克風的快速開關,讓玩家能夠一次滿足音樂、遊戲、會議等各種使用情境下的全方位需求。 ROG Theta Electret為在音質這一塊能滿足追求優質音樂的「發燒友」,在這重達555g的耳機中,使用 120mm靜電單體 + 45mm銣磁鐵單體 的設計,用料非常的豪邁扎實。靜電單體可以在中、高音的部分有更好的詮釋,而銣磁鐵單體則有著容易驅動的特性,兩者互相輔助除能提供更好的音質,亦可降低耳機阻抗來到32歐姆,比起許多同樣尺寸動輒百來歐姆的耳機來說,ROG Theta Electret即使連接到推力較弱的手機上,依然能夠獲得足夠的音量。 在線材的部分,華碩也是相當講究,使用能減少能量耗損的鍍銀銅線,提供更加的純淨的信號,加上外層的編織線包覆,可提高線材的耐用度。由於耳機本身無法自由更換線材,且無提供音量控制的快速調整功能,下一代產品若能補足這兩點,相信會更棒! 根據華碩官網方的介紹,這支耳機其實是建議搭配擴大機或是DAC來聆聽的,才能夠發揮它的最高潛力,然而也不是所有買Hi-Fi級耳機的玩家都有DAC,或是可能想以最簡單方式來享受較好的音質,所以如果直接接上電腦或手機的耳機孔,音質的表現又會是如何呢? 在經過小編一個禮拜的體驗之後,ROG Theta Electret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有著非常高的解析力,整體聲音在細節的表現上相當分明,特別是在聽流行樂和電子音樂的時候,吉他、鼓聲等樂器聲音相當的清晰,但卻不會把歌手的聲音給蓋掉,電子樂的華麗轉音效果也表現得彈力十足,像是在聽Allen Walker的Spectre時,就給小編宛若電流般的酥麻感。 不過這種高解析力,在聽一些編制較大較複雜的音樂類型,像是交響樂和史詩音樂的時候,反而會因為太過強調聲音的解析表現,把原本應該是相互襯托的樂器搭配,像是Thomas Bergersen的One Million Voices,這首曲目越到後面就越加的盛大,使得聽感在後面最高潮的時候,就顯得有些混亂,反而給人一種沒有重點的感覺。 整體來說,玩家如果在不連接DAC或擴大機的情況,會比較適合用來聆聽「流行樂」和「電子樂」等編制比較沒有那麼複雜的音樂,耳機的高解析力即使是用手機也可以讓玩家聽清楚的音樂中每一個小細節。 小編自己算是一個人窮還喜歡亂敗家的玩家,剛好手邊有入手具備獨立DAC音效晶片的LG G6手機和Spectra X USB Type C DAC,將兩個搭配起來之後,正好可以測試看看在相對簡易的發燒配置之下的音質效果。 在這樣搭配之下,小編第一個注意到的是,「底噪」的部分有著很明顯的改進,聽音樂給人的一種更純淨的感覺,特別是低音的部分,在原本不連接DAC的情況下,會有一種沙沙的感覺,在連接DAC之後這部分有著相當顯著的改善,低音的給人的感覺更加的富有彈力。 至於在流行音樂和電子音樂的部分,由於得力於DAC對於推力上的幫助,聲音的詮釋變得更加完整,小編與手邊其他耳機相比較之後,可以感受到耳機在聲音的傾向上,是比較偏冷的。聲音的冷暖其實有各自的優缺點,以ROG Theta Electret來說,偏冷的音調讓電子音樂的聽起來的效果更好,鼓聲也特別清晰細膩,但缺點就是人生的部分就少了一點「感情」,以Leona Lewis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來說,這是一首到了後面會讓小編揪心流淚的歌曲,用ROG Theta Electret就比較難感受到那一份「淚點」。 至於上述編制複雜的「交響樂」和「史詩音樂」的部分,聲音因為先經過DAC處理過的關係,混亂無重點感覺好了很多。如果玩家喜歡聽史詩音樂的話,風格比較偏向黑暗的風格的曲目,在ROG Theta Electret上能夠獲得相當好的發揮,像是Thomas Bergersen的Children Of The Sun,光是前奏一下,小編頓時就被震撼住了。 畢竟掛上了ROG的LOGO,不免的還是要給它測試一下ROG Theta Electret在遊戲中的表現,一般來說音樂型的耳機因為強調整體的聽感搭配,所以在遊戲中音效的感覺,就是背景音樂和環境音效很自然的交織在一起,沒有特別突出的點,在玩遊戲的時候,缺乏對於槍砲等聲光效果的強化,玩起來就少了那麼一點臨場感。 但是,ROG Theta Electret因為擁有高解析力和偏冷聲音傾向,因此槍砲聲、腳步聲都表現得相當搶眼,玩家在遊戲中可以感受到槍林彈雨、追趕跑跳的臨場感,只是有時候背景音樂和遊戲音效互相爭寵時,焦點就往往被音樂搶去了。不過,這個小問題其實也很好解決,只要在遊戲設定中,把背景音樂調小聲或無聲就搞定了! ROG Theta Electret雖然算是華碩第一次挑戰音樂領域的電競產品,憑藉著豪邁的用料,替聲音的表現奠定了相當不錯的基礎,優秀的解析力對於主流的流行樂和電子樂來說,可以帶來相當不錯的體驗,至於編制較為複雜的曲目只要在搭配DAC的幫助之下,配合適當的曲風類型,就可以獲得相當理想的效果。 只是在配戴的舒適感,就因人而異了。因為即使耳機的耳罩設計的再柔軟舒適,555克的重量在頭上戴久了還是會有負擔,加上整支耳機體積相當巨大,中途拿下來掛在脖子上,則會感到壓迫,平時放在桌上也會佔用不少桌面空間,因此在購買上會建議搭配一個耳機架以利收納。 既然提到了耳機架與收納,接下來就不得不提這款耳機架了。為了要與ROG Theta Electret耳機相搭配,華碩還推出了全新的ROG Throne Qi耳機架,讓耳機在沒有使用的時候,有個自己的專屬的寶座。 ROG Throne Qi在外觀的設計上相當具備科幻元素,中間透明的ROG壓克力板,看起來就像許多科幻場景中出現的浮空投影,再配上RGB的燈光效果,看起來真的相當的炫麗,想當然爾就如同其他ROG燈效周邊產品一樣,也支援AURA Sync燈效同步功能,還能夠透過Armoury II工具程式來針對光效進行客製化。這部份就非常具備ROG電競元素的! 除此之外,這款耳機架為了替玩家進一步節省桌面空間,還內建了兩組USB3.2 Gen1 Type-A埠,以及10W的Qi無線充電板的功能,讓耳機一支耳機架可以同時連接兩組USB產品、充電,或無線充電,讓該產品具備多樣化的功能,可以說是小桌面玩家的一大福音啊! 然而ROG Throne Qi最大的賣點還不僅止於此,前文小編有提到ROG Theta Electret配上DAC功能會有更加理想的表現,剛好此款耳機的不僅配有3.5mm耳機孔,還內建ESS 9118 DAC音效晶片及擴大器,經小編測試其推力相當強勁,並且還能在Armoury II程式中調整音場和等化器,讓玩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場景,去進一步打造出自己最喜愛的聲音聆聽需求,與ROG Theta Electret一起購入堪稱絕配。 ROG這個品牌在現今的電競界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然隨著現今電競市場的逐漸飽和,玩家對於廠商各種華麗名詞包裝的周邊產品,也似乎開始失去新鮮感,那麼,ROG如何走向下一步,便成為了下一個重點。 針對此點,華碩嘗試將自家獨有的設計外觀推向更多的領域,像是這次介紹的ROG Theta Electret便是想打破電競與音樂無緣的刻板印象,讓玩家買一支耳機可以一口氣涵蓋造型、電玩與音樂。 至於ROG Throne Qi也是同樣在貫徹這種「我全部都要」的概念,耳機架不單只是用來擺放耳機而已,還要在兼具華麗外觀的基礎下,把充電、USB Hub和DAC擴大機全部集中,很明顯的就是想要把桌面上佔據空間的凌亂元素全都去除,促使玩家紛紛加入並貫徹ROG信仰。 整體來說,ROG Theta Electret耳機 與 ROG Throne Qi無線充電耳機架,算是華碩將ROG品牌推向音樂界的重量級嘗試,值得電競玩家細細品味,也值得音樂發燒友親自體驗!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宅」者無敵、耍廢有三寶:電動、追劇、音樂停不了(音樂篇)
今年由於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疫情大爆發,各國紛紛祭出「鎖國」策略,台灣現在的策略,也是盡量能別出門就出門,那麼防疫期間,在家裡能做什麼消遣呢?當然是「聽音樂」囉! 比起打電動、追劇等這些必須花眼力、甚至必須全神貫注的活動來說,聽音樂絕對是能讓眼睛休息或放輕鬆,且可以做其他事情的絕佳活動!尤其宅在家裡聽音樂,搭配超棒的音響,可說是非常上乘的享受。玩家一邊聽音樂、一邊還可做其他事,或許可以在家做做運動,順便減肥一下喔! 至於要聽什麼音樂呢?音樂愛好者們可以選擇聆聽先前購入的黑膠唱片或是CD唱片來懷舊一下,用這些媒介來聽音樂當然是最棒的享受啦!當然若您沒有收集唱片,或是覺得唱片都是老歌了,想隨機聽一些新的、流行音樂,或是沒聽過的古典或復古音樂,但又怕聽廣播時會聽到一堆不想聽的內容,那麼,「線上音樂」可說是絕佳的選擇。 當今的線上音樂平台有非常多種,但有些不一定合法,或是品質參差不齊,為求能聆聽到合法來源又高品質的音樂,以下就推薦幾款線上音樂平台,讓您在居家防疫或是在家工作時,可以聆聽讓您放輕鬆的隨選音樂,以放鬆心情,增進工作效率。 推薦音樂平台: (1) Spotify (2) Apple Music (3) KKBOX (4) YouTube Music Spotify技術股份公司於2006年在瑞典成立,是一家線上的音樂串流服務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商。他們的音樂是與環球、索尼和華納等大咖級的音樂集團以及其它唱片公司合作授權,提供有數位版權管理(DRM)保護的音樂給用戶使用。由於其音樂類型廣泛,累積了上百萬首歌曲,包含各國與各類型音樂,如今Spotify用戶規模已累積至2019年10月底已有2.48億,已成為當今線上音樂平台的第一品牌。 Spotify支援iOS、Android等裝置,以及微軟Windows 7/10等平台。用戶在微軟Windows 10的內建App中通常也看得到Spotify這個App。使用時,只要先註冊一組帳戶,可支援Email、Facebook、Apple等帳戶來註冊。一旦註冊完成之後,就成為Spotify免費會員,可以在各種平台下聆聽音樂,包括行動裝置、電腦、平板、汽車等等,就連電視、遊戲機(Xbox或PlayStation)、智慧型喇叭也支援,甚至玩家也可以開啟網路播放器(或瀏覽器)來直接聆聽Spotify的音樂。 Spotify播放器裡面,提供最新音樂、音樂專輯、各式音樂推薦,並有音樂搜尋、音樂電台、建立歌單等功能,當用戶聽到好聽音樂時可以點讚,並可透過建立播放歌單來選擇愛聽的歌曲,而App也會記錄您所聽過的歌曲,中途離開App的話,下次執行時也能恢復該歌曲聆聽!桌面版App還能看看朋友正在播放什麼,以便分享好聽的歌曲。手機版App則可透過即時通訊軟體分享給朋友! 以上的功能,都是免費會員具有的功能,然而大概聽了兩三首歌之後,就會出現一下廣告,不過廣告大約15~20秒而已 (比廣播還佛心),因此老實說還好,至於電腦版本的畫面下方也會頻頻有廣告橫幅就是了,不過這並不會影響您的聆聽體驗。當然若您不想要有廣告的話,也可以選擇付費方案! ● Spotify的付費方案如下: (1) Spotify Premium: 個人會員,免費試用1個月,之後每月NT$149元 (2) Spotify Family: 家庭會員,支援6組帳號,免費試用1個月,之後每月NT$240元 付費會員能享有不少好處,以「Premium個人會員」來說:可以下載音樂,以便離線聆聽,且沒有廣告打擾,以享受不間斷的音樂。此外,就是能夠想聽什麼就播什麼,以任何順序播放,不用受限於免費版只能聽固定那些歌曲。最後就是,偶爾隨選歌曲的曲風剛好你不想聽,由於免費版只能讓你每小時卡歌最多6次,讓不少人選擇忍受聽完,但是付費版就可提供無限次切換歌曲的選項,當聽到不想聽的音樂時,就可以盡情換歌。此外,在音樂品質方面,免費版最高可到160Kbps,而Premium則可以設定到320Kbps。 至於「Family家庭會員」,則是最多可以同時6個帳戶登入,讓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家人或是朋友使用,家庭會員除了能享有Premium個人會員的好處之外,還可建立Family Mix全家專屬的播放清單,會根據家人喜愛的音樂定期更新。此外,針對小孩子的部份,還提供封鎖成人音樂,讓未成年用戶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下聆聽音樂! 至於歌詞方面,Spotify官方僅提供部份英文歌曲,且僅顯示歌曲的背後故事!雖說Spotify官方推薦可搭配SoundHound來顯示歌詞,但SoundHound支援得更少,且只有英文。因此可以建議使用Musixmatch Lyrics Finder歌詞同步工具。整體來說,如果想要宅在家裡聽音樂,Spotify可說是線上音樂平台最佳選擇之一。 Apple Music是蘋果公司於2015年所推出的線上音樂串流服務,挾其在iPhone、iPad在全球擁有不錯市場佔有率的優勢,與提供6千萬首合法歌曲,以吸引果粉們訂閱使用!Apple Music線上音樂服務於2016年時支援到全球113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第二大串流媒體音樂服務,僅次於Spotify。 目前Apple Music服務支援iOS裝置(包含Phone、iPad、iPod)、Android裝置(下載Apple Music App)、Mac電腦(已內建)、HomePod (搭配Siri),或是Windows電腦(搭配iTunes軟體)來使用。Apple Music服務除了可以選擇單首購買(透過iTunes App或手機)之外,也可以選擇加入訂閱該服務,以便透過線上來收聽。 Apple Music能夠根據用戶的口味向用戶推薦音樂,且該服務也整合到了Siri語音控制服務中。其線上服務中還包括了網路電台「Beats 1」(可搶先聽到最新音樂,但部份地區不提供),只要是蘋果的用戶且有Apple ID的話,就可以免費加入試用三個月,之後就轉為收費服務。 加入Apple Music時,其智選推薦音樂功能,可以讓用戶選擇喜愛聆聽的音樂類型,以及喜愛的藝人,然後透過分析,就會列出各種推薦歌曲或專輯。由於加入了音樂專家的親自挑選,因此其推薦結果更加準確,更符合聽眾的胃口,而這也是Apple Music服務的最大優勢之一。 至於其他方面,大多數Spotify有服務,Apple Music也大多具備,像是可以查看朋友正在聆聽的內容,也可以為喜歡的歌曲點讚,或分享給其他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Apple Music還支援歌詞搜尋,用戶即使不曉得歌名,也能從片段歌詞中找出對的歌曲來播放,並有動態歌詞顯示功能。 至於先前原先的iTunes商店,仍然可以下載購買數位音樂,當然一旦只要您加入Apple Music之後,這些就都可以聽到了!您可以透過線上串流來聆聽,或者下載至手機/電腦來離線聆聽!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會員資格取消之後,這些下載的歌曲也就不能聽囉! ● Apple Music的付費方案如下: (1) 學生會員: 免費試用3個月,之後每月NT$70元 (還送Apple TV+) (2) 個人會員: 免費試用3個月,之後每月NT$150元 (3) 家庭會員: 支援6組帳號,免費試用3個月,之後每月NT$240元 對於想要嘗試Apple Music的用戶來說,您可以先選擇先試用3個月看看,後續再選擇是否繼續訂閱。若您是大專院校學生的話,Apple Music月費非常便宜,還有限時免費贈送Apple TV+,至於一般用戶,就只能選擇個人會員。僅限個人使用,因此若有多人同時在其他裝置登入該帳號並播放音樂時,就會出現是否升級到家庭帳號,以允許其他5台裝置登入。另外,您可以選擇升級到家庭會員帳號,這樣就可以同時6個帳戶登入,且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的個人帳戶來建立歌單,並可分享線上音樂或音樂資料庫的內容給其他家庭成員! 簡單來說,Apple Music音樂平台,非常適合想聽新音樂,希望由系統推薦您喜愛的曲風,來針對個人訂製的專屬音樂歌單,並有歌詞可以看。然而要加入Apple Music的話,必須得先填入付費方式(信用卡或行動電話帳單代付),不像Spotify可以先當免費會員來試聽!此外,在音樂品質方面,Apple Music僅提供到256Kbps AAC格式,因此若您的耳朵對音樂很挑剔的話,可能得選其他方案了。 KKBOX是來來自台灣一群熱愛技術及音樂的工程師,於2005年所創立的音樂串流服務平台,甚至比Spotify成立的時間還早,其以DRM加密技術,成功為線上音樂和智慧財產權取得完美的平衡與保護,打開了線上音樂合法授權的版權觀念,並拓展至香港、澳門、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成為亞洲線上音樂市場的翹楚,目前KKBOX係由日本KDDI電信集團營運。在音樂方面,KKBOX擁有超過4500萬首曲目,以亞洲歌曲為最大宗,當然華語音樂的數量也是第一,比其他線上音樂平台還多。KKBOX可說是亞洲最大的線上音樂平台… 呃…,說它是平台好像還不夠,算是一款線上音樂社群平台。 由於KKBOX很早出道,因此各種硬體產品幾乎都支援,包括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行動裝置、Windows與macOS等電腦,當然也支援車用、客廳家電 (包含智慧電視、Chromecast、Xbox)、Apple Watch/Android Wear等穿戴裝置等等。使用時,只要先註冊一組帳戶,可支援Email/手機號碼、Facebook等帳戶來註冊。一旦註冊完成之後,就成為KKBOX免費會員,可以在各種平台下聆聽音樂。 剛註冊的免費會員,可以享有3天的白金會員體驗期,並使用付費會員獨享功能。當試用期一過,所有歌曲就變成只能試聽30秒,當然用戶可以透過看廣告的方式,來獲得每天「免費聽」20首歌約60分鐘的額度(Quota)。但是可別隨便卡歌,因為切歌或跳轉的話,額度還是會扣掉。若覺得一天只聽20首歌、才一小時的時間不夠的話,就得考慮加入KKBOX的付費會員,付費會員最多可以兩個裝置同時登入。 至於KKBOX有哪些特有的功能?KKBOX提供個人化推薦,並可收藏,提供獨家演唱會直播,亦可與朋友線上一起聽等等,花樣與功能特多。從歌手音樂、音樂專輯、各式音樂推薦,到音樂搜尋、音樂電台、建立歌單等功能都一應俱全。會員也可以點讚、分享,甚至可以「開台」,把自己的歌單分享給其他會員,然後會員就可以加入「一起聽」,然後聊天交換心得。最大的優勢在於,有動態歌詞啊!桌面版App還支援歌詞投稿功能,因此KKBOX可說是互動性頗佳的一款線上音樂社群平台。 此外,KKBOX還推出新的KKBOX Kids會員,其有針對兒童打造的兒歌情境、有聲書,還有搭配其KKTIX服務的兒童專屬活動等內容,讓一個帳號大人小孩都可以登入,目前推廣期間可以和KKBOX帳號綁定,一樣的月費,有兩組帳號可以使用。 ● KKBOX的付費方案如下: (1) KKBOX一般會員: 每月NT$149元,可以配合經常性的優惠活動來加值 (2) KKBOX Kids: 憑媽媽手冊免費21天。可搭KKBOX會員一起申請 (3) KKBOX Prime超值娛樂包: 每月NT$199元。該會員可擁有KKBOX、KKBOX Kids還有KKTV、KKTIX、KK Points回饋等方案,以及參與各種活動等方案 (4) KKBOX青年學生優惠方案: 使用.edu的email可申請此方案,季費NT$300元 簡單來說,KKBOX的優勢在於提供超高音質(320Kbps)、華語歌曲最多、有歌詞顯示、能開台與好友一起聽,而且KKBOX有社群互動功能,常常有線上演唱會可以參加,更常辦實體活動,像是一年一度的KKBOX風雲榜,邀請歌手到現場獻唱,讓會員搶票參加,與歌手近距離接觸,KKBOX可說是非常用心在經營的音樂社群平台。 雖說免費會員能聽的歌曲只有每天20首,但其實對少聽音樂的人來說,其實也算足夠,而KKBOX也提供各種會員等級與優惠活動,讓用戶可以選擇最輕鬆的方式來付費。KKBOX的繳費方式也非常多元,可透過超商繳費、信用卡、ATM轉帳、LINE Pay等付費方式,亦可選擇儲值的方案,讓系統來每月扣除!因此很適合當成禮物來贈送! 若您是學生的話,KKBOX的青年學生優惠方案也非常棒,25歲以下只要有.edu的email信箱的用戶,只要傳學生證、在學證明等資料,就可以用更優惠的價格來聽KKBOX!不過KKBOX並沒提供家庭方案實屬可惜! 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影音分享平台,在該平台裡面也擁有不少MV,很多還是唱片公司直接經營,讓用戶可以盡情觀賞,但就在Apple於2015年推出自己的線上音樂串流服務時,YouTube也跟著發布無廣告的付費YouTube Music Premium服務。並於2018年起以全新的面貌推出,這次的改版主要是要針對音樂愛好者打造出非凡的使用介面與功能,以與現有YouTube偏重影音內容的服務做區別,提供用戶全新的音樂饗宴!目前YouTube Music包含台灣內的共73個國家和地區上市,以與Apple Music搶佔市場!台灣地區也於2019年11月正式上線。 YouTube Music目前提供行動裝置App (iOS與Android平台)版本,另有瀏覽器版本(music.youtube.com),以及桌面版捷徑(可開啟瀏覽器並進入YouTube Music),因此可適用於各種具有瀏覽器的硬體平台來使用。只要有Google帳號就可以登入YouTube Music。 在功能方面,YouTube Music提供官方推薦合輯、新曲上架、現場演出、電台等等,也可讓用戶挑選曲風與喜愛藝人,並加入點播歌單內。在搜尋歌曲方面,搭配Google超強的搜尋引擎能力,在歌詞搜歌裡面打錯字,也能找得到您想要聽的歌啊!果然Google就是強大!由於YouTube Music的歌曲來源其實就是YouTube裡面的授權音樂影片,因此YouTube的每首歌都是MV,用戶可以純聽音樂,或看MV,當然歌詞也直接內建在MV內,不用到處找歌詞。 至於會員等級方面,目前YouTube Music提供免費的「基本版」,以及付費的「Music Premium」版,兩者功能幾乎一樣,差別在於後者提供無廣告環境、可背景播放,並可下載音樂等功能,因此想要更好無擾的音樂聆聽環境(基本版有時候的廣告可長到幾分鐘,很擾人),玩家可以考慮選擇Music Premium付費方案! 在付費部份,這裡有個小技巧可以省一點錢。就是建議用戶先透過電腦版或Android版的App來付費,個人會員的月費是NT$149;若是透過iPhone的YouTube Music App來付費,因為蘋果要求所有的App不能繞過其iOS的In-App Purchase機制,因此通常會付出比較貴的代價(NT$190)。 ● YouTube Music Premium的付費方案如下: (1) 學生會員: 免費試用1個月,之後每月NT$79元 (每年會重審資格) (2) 個人會員: 免費試用1個月,之後每月NT$149元(iOS平台NT$190元) (3) 家庭會員: 支援6組帳號,免費試用1個月,之後每月NT$229元 當然上述的部份只是純音樂的部份,若要升級到包括影音的YouTube Premium方案,那麼月費就再多NT$30元(家庭會員是NT$40元)。因此若您平常愛看一些YouTube影片,又愛聽線上音樂,且不想看到廣告的話,那麼就可以考慮改訂YouTube Premium。 整體來說,YouTube Music平台提供一個可看與可聽的音樂平台,讓音樂愛好者能夠盡情享受,基本版就可以無限聽歌,只是有廣告而已。此外,YouTube Music在其他互動功能上,比較沒有像上述平台那麼多樣化,但這對純粹喜歡聽歌、介面單純一點的用戶來說,也能非常容易上手,也算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在音樂品質方面,YouTube Music也跟Apple Music一樣,最高提供到256Kbps AAC格式,若您無法接受的話,就只能選擇其他方案囉! 除了上述的線上音樂平台之外,其實還有不少平台可以選擇。不過有些服務比較像是音樂電台,而非隨選音樂,而有些服務還會鎖地區,例如Amazon Music (6千萬首,鎖地區)、Pandora (僅限美國)、酷狗音樂 (僅限大陸)、SoundCloud (原創音樂愛好者分享平台)、Jango (西洋音樂為主)、Napster (西洋音樂為主,鎖地區)…等等,這些就僅列出來僅供參考,而不做介紹了。 上述的音樂平台若沒支援歌詞同步功能的話,用戶可以考慮下載MusixMatch Lyrics Finder,該網站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歌詞與歌詞翻譯庫,因此什麼歌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歌詞,讓您聽歌學歌更快速。 該軟體支援iOS、Android以及Windows平台。其具備下列功能: (1) 支援以歌曲名稱、藝人,或是歌詞來尋找特定歌曲 (2) 可支援Spotify、YouTube、Pandora、Apple Music、SoundCloud、Google Play Music 等音樂平台 (3) 對於外文歌曲,還提供歌詞翻譯功能。唱什麼一按即知 (4) 忘了什麼歌?還可以一鍵自動辨識歌曲 上述介紹的各種線上音樂平台,可說是目前市場的主力,在會員制部份,由於市場競爭的態勢下,各平台都有提供免費版、個人會員版,有些還有學生版或家庭版。以免費版來說,可享用的服務都有些不同,在選擇時,玩家們可以先多比較。至於個人付費方面,則價位都非常接近,因此玩家可以依照喜愛聽的歌曲種類(如Spotify和Apple Music都是西洋音樂多,KKBOX則是華語音樂最多),來挑選自己喜愛的服務商,若想要看MV,那就只有選YouTube Music了。 雖說市面上還是有其他類似服務,但由於音樂數量不如上述的平台,且收費制度也不一定划算,至於免費的電台,歌曲數量不一定多,且音質品質參差不齊,為避免壞了您的聽歌心情,建議玩家們考慮選擇上述推薦的平台就可以了,可以先選免費方案,試聽過後覺得還不錯,再加入付費會員吧!以上也祝各位玩家們宅在家裡聽歌曲,能放鬆心情,一起度過這次的疫情吧!
-
「宅」者無敵、耍廢有三寶:電動、追劇、音樂停不了(打Game篇)
自今年過年期間起陸續在亞洲、全球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正在全世界肆虐,雖然台灣自己本身的防疫措施已經做得非常不錯,我們可說是位於這場「戰疫」的最前線,但多虧辛苦的防疫人員和全民的努力,我們卻也是亞洲目前防疫措施做最好的,儘管目前由於境外移入確診個數不斷攀升,但看看隔壁的日韓和中國本身… 不過話說回來,由於疫情的關係,為了大家的身體健康著想,建議大家盡量待在家中比較安全,除非逼不得已(如上班、上課),真的可以說是「宅」者無敵的狀態!甚至有許多報導都指出,我們的地球在這段時間裡變得更乾淨了!(因為許多國家鎖國、禁止上工、排碳量大幅下降XD!) 防疫宅在家的這段期間,大家在家中可以利用哪些管道做作休閒活動來打發時間呢?PCDIY!這次從多方面領域、多平台間整理了包括遊戲、影音娛樂等主題,讓玩家一次了解原來宅在家除了吃飯睡覺以外,你其實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由於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國家城市都已經陸續宣布封城、部分甚至直接進入「鎖國」狀態,世界各國政府也紛紛呼籲民眾盡量減少出門、出國,「待在家、最安全」,許多企業也因此進入遠距工作階段,也促使許多遠距工作軟體如Skype、Teams等軟體起飛。不過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既然已經不能出門了,看來也只好在家裡找點事情做了,最直接的選項自然就是打game、追劇、聽音樂囉! 有趣的現象也從數據上表現出來,這一波「全民宅經濟」也促使全球的網路用量出現變化。根據國外統計(資料來自),從2月下旬以來的一個月左右,全球民眾使用網路的流量也大幅提升,單單是以已經鎖國的義大利來說,這段期間裡網路流量提高約40%,其他各國也出現類似的使用情況,這也使得歐美地區的網路頻寬出現不敷使用的狀況。 歐盟為了應變這項措施,也宣布針對部分串流平台如Netflix和YouTube等等,要求推出頻寬使用量較低的480p畫質SD標準,以求在這個「宅者無敵」的世代讓更多人可以不被大量的網路使用量占掉頻寬。 ★延伸閱讀→ 以目前的趨勢來看,短期之內大家對於耍廢三寶:遊戲、追劇、音樂的需求只會節節攀升,其中遊戲更是有著「精神時光屋」的稱號,只要遊戲一開啟,往往就可以瞬間消磨掉大半天的時間。 也因此,對於已經或是覺得即將會被鎖在家中的玩家,除了囤糧之外,想必也得思考所在家中無所事事的時光該用什麼遊戲來打發,是否應該準備一台遊戲機來以防萬一?如果要買遊戲機,又該買哪一家的?最近又有什麼遊戲可以玩? 倘若不買遊戲機,想直接在電腦上遊玩,遊戲又該去哪裡搞?又或覺得動輒一片遊戲破千元實在消費不起,乾脆在手機上玩免錢的,那又有的那些遊戲值得去玩? 當然如果錢包夠深,全部都要未嘗不可,只是現實是殘酷的,薪水是微薄的,在眾多選擇中只能挑選幾個時,應該要怎麼選,各個廠商與平台之間有什麼優勢和特色,以及最近有什麼好玩的遊戲或是大型改版,為此小編為各位整理出各種遊戲平台的優缺點和熱門遊戲供大家可以在家中枯燥的日子中能夠有個參考囉! 說到玩遊戲,遊戲主機相信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擁有豐富的遊戲陣容之外,不同的平台之間也有著大量獨佔優質作品,加上因為每個平台主機的規格單一化程度高,在開發和優化上都相對容易許多,使得「保證能玩」成了遊戲主機一個重要賣點,基本上只要付錢就好,剩下的問題交給開發商去煩惱即可。 遊戲主機平台的選擇上,目前處於三分天下的狀態,分別為SONY的PS4系列、微軟的Xbox One系列,以及任天堂的Switch系列,彼此之間各有其優勢和特色,儘管SONY與微軟下一代主機都陸陸續續的發表了,但何時上市依然是個謎,在未來還不明朗的情況下,還是先一機在手比較有安全感,至於每一台之間有什麼有什麼特色,小編將會為各位一一介紹,並私心推薦近期適合或是值得期待的遊戲。 若說到本世代最受歡迎的遊戲主機系列,SONY的PS4系列絕對是當之無愧。PS4主機系列的核心精神就是以遊戲為重,因此在遊戲的陣容上相當堅強,獨佔遊戲大作是一波接著一波。 而且SONY對於台灣在地化支援做得相當完善,幾乎絕大多數的熱門遊戲都有進行中文化,所以玩遊戲不必擔心看不懂劇情或是介面提示,對於有著複雜操作介面的RPG遊戲,或是一些喜歡把劇情細節全部藏在收集道具裡的遊戲,中文化介面讓玩家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更加自在。 此外隨著社群網站、直播與智慧型手機的發展,PS4在這部分也有推出對應的功能,玩家可以用PS4追劇、看YouTube之外,也可以開直播或是一鍵將遊戲截圖分享到Twitter上(Facebook在2019年的一次更新之後不再支援分享功能)。 不過對於玩家來說最為重要的莫過於「串流」功能,不管玩家是iOS還是Android、是PC還是MAC,只要透過SONY推出的「Remote Play」應用程式,就能夠將玩家PS4主機畫面投射到對應的裝置上,如此一來即使全家都待在家中,玩家也不需要跟家人搶電視,在家裡的任何角落都能夠盡情的享受遊戲。 在額外付費內容方面,玩家可以視自身需求購買PlayStation Plus(以下簡稱PS Plus)會員資格,一個月的費用為198元。開通這項會員功能之後,玩家除了可以享受多人連線遊玩的服務之外,也可以開啟雲端儲存功能將遊戲進度保存在雲端上,還能享受不定時的獨家搶先遊玩服務。 在會員的好康服務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每個月PS Plus會員都有限時的免費遊戲可以下載,其中還不乏一些知名大作,例如三月的免費遊戲就有非常受歡迎的3A大作《魔物獵人:世界》!玩家在限時期間內下載了該遊戲級可永久擁有,只要具備PS Plus會員資格,都可以盡情地遊玩,對於平時上班沒空玩遊戲或是零用錢不夠多的學生族群,PS Plus會員制度可以讓玩家以更少的預算玩到更多的遊戲,是相當推薦購買的服務功能。 主機挑選的部分,PS4系列目前分為兩個系列:PS4和PS4 Pro,性能上PS4 Pro高於PS4,因此在部分遊戲上有能力輸出4K HDR的畫質,即便玩家沒有4K電視,主機也能透夠超採樣技術進一步提升畫面品質。然而PS4和PS4 Pro之間在效能差距上並不是特別大,因此不是所有的遊戲都能支援4K解析度遊玩,使得PS4和PS4 Pro之間的差距有時候僅僅是在FPS值的穩定性。 由於目前關於下一代遊戲主機PS5的各項規格都在前陣子發表了,僅差最後的外型與價格還是個謎,因此如果這個時間點想要購入主機的話,建議買PS4就好,然後開始擬定一份儲蓄計畫,好提早入手下一世代主機。 在周邊上,SONY有推出PS4專屬的PS VR套件,可以用來遊玩VR遊戲,然而VR本身是一件相當吃運算效能的一件事,所以PS VR在遊戲畫質上並不理想。同時VR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才有辦法遊玩,如果客廳或是房間的空間不夠,帶著VR眼鏡玩遊戲將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另外在遊戲陣容上,支援PS VR的遊戲數量並不是特別多,如果有意入手請先確定有心儀的遊戲再做購買。 《最終幻想》系列最受歡迎的一代,從發表會宣布要重製的時候引發全場歡呼就可以知道玩家有多期待,由於《最終幻想7》(以前叫做太空戰士7)距離現今已經有著相當久的時間,所以遊戲公司為了這次重製版可以說是卯足的全力想要打造最佳畫質,要讓大家的童年回憶不因時間的飛逝而沖淡。遊戲將於4月10日正式上市,並已經開放試玩版供玩家搶先體驗。 自從難死人不償命《黑暗靈魂》系列在遊戲界颳起一陣旋風之後,就有越來越多遊戲喜愛以把玩家逼瘋為樂,其中《仁王》便是其中之一。《仁王2》的故事劇情內容以日本戰國時代的妖怪神話為背景,玩家將在獨特的日系黑暗風世界與怪物廝殺…或是被怪物單方面虐殺?遊戲目前已於3月12日正式上市。 雖然說是重製版,但這次的《惡靈古堡3》在畫面和操作上,幾乎是完全不同的遊戲,遊戲公司就是要用寫實的畫面來喚起當年龜縮在電視機前,被「追跡者」追殺的生存恐懼,屋外有肺炎疫情,屋內有殭屍病毒,可以說是相當應景。遊戲將於4月3日正式上市,並有提供體驗版供玩家確認自己的心臟是否足夠強大。 不同於SONY和微軟選擇在畫質和性能上大做文章,任天堂汲取上一代主機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的,打造出兼具主機和掌機特性的Switch。Swich主機目前有兩個系列:Switch與Swtich Lite,前者同時具備掌機和主機特性,後者則是更偏向單純的掌機。 Swich標準版除了具備一個觸控螢幕功能的720P螢幕之外,也可以連接電視讓畫質提高到最高1080P@60FPS。不過成就Switch的最大工程,莫過於它的兩個可拆卸搖桿「Joy-Con」,每一支Joy-Con可以獨立,也能夠合併運作,使得Switch除了可以接在主機上以掌上型遊戲機形式遊玩之外,也可以拆下來將其中一支分給你的家人,一起在螢幕面前雙人對戰。 此外Joy-Con也繼承了來自的Wii的體感功能,不論是上下搖動、左右傾斜都能夠精準的感應玩家的運動,加上可連電視或是單獨使用的機身設計,讓遊戲有著豐富多元的種類和玩法,而不單單只是單純追求感官刺激的「車、槍、球」。任天堂針對不同的遊戲類型推出了許多相對應的周邊配件,有的遊戲甚至得使用特定周邊才能夠遊玩,像是Switch健身環,乍看之下好像很坑錢,但因為獨特性實在太高,大家不僅一點都不在乎,甚至一度賣到缺貨。 至於Switch Lite上則在各方面都做了精簡,雖然觸控螢幕的解析度不變,但尺寸從6.2吋降為5.5吋,搖桿也不再是可以分離的,也不能夠化身為遊戲主機與電視相連接,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變成了一台掌上型遊樂器,這也使得部分遊戲如果需要依賴搖桿的體感功能,玩家就必須再添購一副搖桿才能夠遊玩。 然而因為設計做了簡化,重量上變得更輕,捧在手上遊玩負擔更少,同時與Switch標準版相比,豐富多彩的配色、各種限定版的款式,和大砍了超過3,000元價格,若以娛樂為出發點,一台僅6,000元出頭的機器所能帶來的娛樂體驗遠遠超過和它等價的智慧型手機,這也是Switch Lite在推出之後相當受到歡迎的一大原因。 至於遊戲方面則是玩家最不需要擔心的點,任天堂對於遊戲的品質審核相當的嚴謹,所以一般來說會出現在Switch上的遊戲都有一定的品質,比較不容易踩雷。當然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由於審核機制比較嚴格,非任天堂欽點的第三方開發廠商,那怕是像Ubisoft、EA這類大廠的遊戲數量會相對少一些,更多的是比較偏向全家同樂和療癒系類型的遊戲,對於遊戲口味吃比較重的玩家,在選擇上可能會稍微受限。 Switch標準版同時具備掌機和主機兩者特性,在遊戲上可以依照自己封閉在家中的狀況作調整。至於Switch Lite的玩家因為機器本身取消了與電視連接的功能,所以比較適合遊玩一些需要比較花時間培養的遊戲,讓你可以從客廳一路玩到床上都不厭倦。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Switch不論哪一種版本,內建的容量都只有32GB,如果被關在家裡不能出門,這丁點的容量是絕對不夠裝遊戲的,因此如果被關在家中只能購買數位版的玩家,會需要一張256GB或是512GB的Micro SD記憶卡來擴充。 至於實體版的玩家,Switch推出的遊戲專用記憶卡為了防止誤食,外露的金屬觸點有鍍上一層特製的化學物質,味道非常的苦,雖然不知道當初發現這一點的玩家到底想對記憶卡做什麼,但也算是Switch上的一個趣聞。 除了瑪莉兄弟,任天堂最知名的遊戲IP大概就非《精靈寶可夢》莫屬了(舊稱:神奇寶貝),雖然這一代的版本在上市之前因為沒有包含大量過去的寶可夢,甚至是連圖鑑都乾脆不收錄而引發軒然大波,但是因為新主機的性能大幅提升,使得畫面和遊戲性有著大幅度的增強,上市之後評價由黑轉紅,寶可夢細膩的培育要素,需要玩家花費大量時間來經營,想要殺時間是再適合不過的遊戲。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是一款模擬經營類型的遊戲,玩家將在一個無人島嶼上進行生活,開創屬於自己的夢想園地。遊戲內容有著非常高的自由度和可玩性,除了自己一個人在島上「拓荒」,也能透過網路連線與其他好友一起互動,或是到對方的島嶼遊玩,是一款著重社交的模擬類型遊戲。此外由於遊戲的自由度實在太高,推出後不久就已經有無數玩家做出許多超「ㄎㄧㄤ」的作品在網路上瘋傳,大家還不快來發揮自己的創意,說不定下一個「網紅」就是您喔! 在家裡每天吃飽睡,睡飽玩,玩飽吃的生活太糜爛嗎?想要運動,既出不了門,又覺得麻煩嗎?《健身環大冒險》便是對有著這樣困擾的玩家所推出的遊戲,利用趣味和刺激的遊戲來引導玩家進行運動,並且會隨著玩家的表現更改運動強度,讓玩家在增進體能的同時,還能打怪練功,從此運動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單調課表了!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款遊戲需要購買Switch的健身環配件,如果是Switch Lite還必須額外再購買一組Joy-Con搖桿才行。 微軟在本世代主機的策略上算是比較特別的,微軟企圖打造的是一款以Xbox One為中心的智慧娛樂生態系統,因此比起大打獨佔遊戲牌,微軟反而更偏向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務,讓玩家一個帳號可以從主機玩到PC。 不同於其他廠商推出跨平台的遊戲之後,想要在不同的平台遊玩需要另外再付費購買一次,Xbox One上的部分遊戲可以支援「Xbox Play Anywhere」的功能,玩家只買一次,就可以同時在Xbox One與PC上面遊玩,而且存檔和成就可以無縫連接,因此即使主機不在身邊,一個帳號就能夠直接在電腦上繼續接力,讓玩家未來如果有預算升級電腦設備來享受更高視覺體驗時,可以免去花第二次錢還要重頭來過的困擾。 而在微軟推出的各種服務之中,最知名的莫過於「Xbox Live金會員」,在上一個世代的Xbox 360中就以高品質的連線對戰伺服器而廣受好評,到了Xbox One這項服務則變得更加多元,除了原本的連線對戰服務之外,每個月也都會提供免費的遊戲供玩家下載,同時還會提供大量的促銷優惠和不定時的優先體驗權限,讓金會員的玩家可以像是在PC平台一樣巧遇自己渴望的遊戲出現大特價。 在既有Xbox Live金會員服務之外,微軟還針對每個月預算有限,或是遊玩時間較少的玩家推出了Xbox Game Pass服務,這項功能類似現在的影音訂閱服務,只不過對象是遊戲。玩家購買這項服務之後,就可以在遊戲商店的專區中暢玩各種遊戲,不需要額外多付一毛錢,而且遊戲陣容方面有不少還在話題上的大作,有的甚至是在正式上市的第一天就能同步玩到,真的是相當吸引人的服務!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Xbox Game Pass的費用在Xbox和PC是分開的,PC版需要另外額外購買,同時也不享有金會員的資格。 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如果想要同時購買Xbox Live金會員、Xbox版和PC版Game Pass服務要花三筆錢,未免也太坑了?不用緊張,微軟早就想到玩家想要便宜,又想全部都要的心情,所以推出了「Xbox Game Pass ULTIMATE」服務,一口氣將三個服務全部包含在內,價格更是相當實惠,原本三項服務加起來一個月就要花掉799元,Xbox Game Pass ULTIMATE以近乎對半砍的價格,月付459元就能全部打包,這樣的服務也使得微軟的Xbox在財報上交出了一個不錯的成績單。 不過剛剛提的到了這麼多都是軟體服務的部分,在主機的部分又有哪些差異呢?Xbox目前上市的主機一共有三個版本:Xbox One S、Xbox One X與取消光碟機的Xbox One S All-Digital Edition。期中Xbox One X是目前性能最強的遊戲主機,能夠以全4K畫質輸出遊戲畫面,部分遊戲甚至可達到4K@60FPS,如果家中沒有4K電視,也可以選擇開啟畫質強化模式,進一步提升遊戲畫面的細緻度和光影效果。 而Xbox One S的效能則與Xbox One X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在圖像性能上落後了Xbox One X 4倍之多,因此在價格上也便宜很多,最便宜版本甚至不用6,000元就能入手,比任天的Switch Lite還便宜,不過因為兩者在畫質和順暢的體驗差距相當的大,在挑選上,如果預算允許,小編建議還是直上Xbox One X吧! 另外Xbox One系列在硬體周邊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搖桿款式非常多!除了購買主機時預先贈送的,還有額外推出各式各樣的花紋與色彩版本,玩家甚至可以透過官網客製化自己喜歡的外觀,如果對手感比較挑剔,還有連按鍵手感都能調整的菁英版搖桿可以挑選,讓不少玩家笑稱Xbox是全世界最大的「搖桿」品牌。 不同於PS4大量的獨佔內容,Xbox在遊戲上更偏向跨平台對戰的體驗,而且微軟更是敞開連線的大門,不單單是PC,甚至連對手的PS4都可以跨平台連線。不過這部分遊戲畢竟還是少數,相較比較多數的是PC與Xbox彼此之間互連,由於微軟設計了一套特殊的檔案安裝技術,所以即便是PC平台的玩家也很難在與Xbox玩家對戰的時候使用外掛進行作弊,以此提供了一個優質的連線對戰平台。 由微軟獨佔的知名大作,在畫面上和優化上都是可圈可點,這一代在劇情模式和以往純單線劇情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數個章節中加入超大的沙盒式探索地圖,給玩家帶來不一樣的遊玩體驗。此外,遊戲內容也是主打連線對戰,除了有著更加進化的持久戰之外,還加入前有敵人,後有毒氣的撤離模式,考驗玩家的操作和隊友之間的默契。目前遊戲的全新一季的賽季已經開放,趕快趁現在趕快加入,解鎖全新的成就獎勵。 極度、非常、超級重口味的一款老牌格鬥遊戲,這個系列的誕生促使遊戲分級制度的產生。遊戲最大的賣點就是玩家在擊敗對手後,於限定的時限內輸入特定指令,就能夠也非常誇張且慘忍的方式將敵人處決,或是滿足特定條件,在最後一擊中觸發隱藏的處決技。遊玩這款遊戲要有整個遊戲內臟、血漿噴滿畫面的心理準備,目前遊戲第一季最後一位DLC角色「閃靈悍將(Spawn)」已經正式推出,並且確定會有第二季,玩家可以趁現在回來體驗「拳拳到肉」的打鬥快感。 《全境封鎖》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因為病毒而造成原有社會秩序崩塌的美國,如此應景的遊戲一款遊戲讓人不得不說Ubisoft根本就是先知。玩家將在遊戲中扮演特工,在失去秩序的社會中與其他玩家組隊,攜手打敗敵人,然而難保在這個兒虞我詐的社會,身旁的隊友很可能下一秒就倒戈相向。目前遊戲開放了全新資料片「重返紐約」,有體驗過上一代的玩家不妨回來看看,在距離一代劇情7個月後的紐約成為了什麼樣的世界? 在上述小編私心推薦的遊戲中,有不少都有提供PC版本,不過提到電腦遊戲,小編相信每個人的口袋名單都是一把抓吧!在電腦上能玩的遊戲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從3A大作、線上遊戲,到風格迥異的獨立開發小遊戲與VR遊戲,每位玩家根據自己的口味不同,都有自己所喜愛的內容。 也因為遊戲等級之間的差距相當巨大,畫質上的體驗和硬體的各種搭配也是玩家們津津樂道的討論話題,更是廠商眼中的搖錢樹,硬體廠商為了讓玩家能夠甘願掏出鈔票,無所不用其極的提高效能,造就了一張最頂級的顯示卡,居然僅在皇座上待三個月的奇景(望向N家的Titan顯示卡...菸~)。 而且不僅僅是處理器、顯示卡這一類零組件,為了滿足最頂級的視覺感受,廠商近幾年推出一款比一款還高級的硬體周邊,像是華碩甚至開賣了要價高達15萬元的PG65UQ電競螢幕,直接將螢幕面板尺寸推到了誇張的65吋,在規格上除了使用量子點技術的4K IPS螢幕之外,還能夠支援144Hz螢幕更新率與HDR 1000的顯示標準,更是首款通過UHD Premium認證的電競螢幕,真的讓人感嘆有錢就真的是能很任性啊! 不過對於玩家來說,廠商能夠提供一個比一個還香的產品,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此玩家們需要的除了好好工作存錢之外,就是尋找一個可以提供很多優質遊戲的平台,特別是當自己在家中封閉(悶)一段時間後,原有的遊戲已經玩膩,急需新貨來安撫內心時,多元的遊戲平台,搞不好就能替玩家在無意間開啟新世界的大門喔!由於PC上有太多供應平台可以選擇,小編在這邊整理的以付費購買遊戲的平台為主要介紹對象。 為了和Steam平台競爭而爭議不斷Epic Games Store,為了吸引開發商和玩家的加入,幾乎是用盡各種手段,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盡可能的招攬獨佔或是限時獨佔作品,加上平台在費用的抽成上比較低,甚至還有遊戲開發津貼,也因此吸引了一些資本不夠雄厚的小型開發商的加入。 撇開對於該平台為了搶客而做出的爭議手段,Epic Games Stores在遊戲陣容上確實是以一個相當快的速度在增長中,並且有不少遊戲都是平台獨佔的,同時為了吸引玩家前來遊玩,更是不定時的在舉辦贈送遊戲的活動,像是目前就在舉辦贈送《看門狗》一代的活動,而且在領換方面沒有任何的資格限制。 另外,Epic另外一項業務其實是遊戲物理引擎的開發,也就是赫赫有名的「Unreal Engine」,玩家平時如果覺得在家打Game實在太廢了,想增進一點技術才能,官方將最新的Unreal Engine 4開放給所有玩家免費使用,也因此在網路上有相當多的教學資源,供玩家在無聊之餘可以進修增進一些特殊才能。 在PC遊戲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遊戲平台,Steam與一般純粹販賣遊戲的平台不同,除了賣遊戲之外,它還提供大量的社群服務,玩家可以自行投稿相關的遊戲創作內容到社群中與其他同好玩家分享。 Steam平台對於各家廠商的遊戲大多是來者不拒,甚至會主動替遊戲進行宣傳,同時為了公平性,多次針對討論區的評論系統做出調整,好反應玩家真實的心得體驗。不過對於玩家來說,Steam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它時常舉辦各種降價和遊戲贈送活動,不少遊戲時不時就會出現跳水價,價格低到即使剁手還是想要買個不停。 提到了買遊戲,以目前的PC遊戲的購買平台來說,Steam也是在地化做得最為完善的,不單單只是桌面應用程式介面有中文化而已,如果遊戲本身沒有提供中文化,更會在商店頁面中以醒目的字體提醒玩家。同時,考量到不是所有玩家都有信用卡或金融卡,Steam也針對台灣的點數卡文化推出了對應的遊戲點數卡,玩家可以以儲值點數的方式購買遊戲,讓玩家不必為了購買遊戲而遭到來路不明的代購網站詐騙。 此外近幾年Steam也開始針對串流服務和硬體周邊有所涉略,曾經推出過了自家的遊戲搖桿和串流電視盒,目前Steam在改版之後已經正式支援了遠端串流功能,除了只要一個帳號就能橫跨在不同的電腦之間遊玩之外,玩家只要在手機下載專屬的Steam Link應用程式,遊戲畫面就能夠直接投射玩家的手機上,讓PC Game也能變手機遊戲,更重要的,這一系列的服務通通都是免費的,也不需要遊戲廠商的特別優化,任何一款遊戲都能夠享受這樣的服務。 微軟在Windows 10中所全新建立的應用程式商店,其概念與手機上的應用程式商店類似,提供了一個能夠更加便於統一管理與維護的應用程式下載路徑。挾帶著微軟自家在Xbox上的資源,微軟也將許多3A級遊戲作品帶入其中,而且從Microsoft Store中的3A級遊戲大多都支援Xbox Play Anywhere的功能,換言之,在PC平台購買的遊戲,可以透過同一個帳號直接繼續在Xbox One上面遊玩,存檔進度可以直接無縫接續,不用重頭來過。 目前Microsoft Store在遊戲的連線對戰方面並沒有像Xbox主機一樣需要金會員的資格,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PC平台的競爭相當的激烈,玩家多的是平台的選擇。為了吸引玩家,微軟也有針對PC平台推出了Xbox Game Pass的服務,由於可以體驗的遊戲陣容遠不比Xbox One上來的多,所以價格上也就更低,每個月的花費不用200塊錢,對於鎖在家中時間很多的玩家來說,利用Xbox Game Pass便宜價格的優勢體驗自己有興趣遊戲,倒也是相當划算。 在遊戲方面的選擇上,Microsoft Store除了高畫質大作之外,其實陸陸續續的也有越來越多的小遊戲開發商將遊戲帶到PC上,其中還不乏知名的手機遊戲,這一類的小遊戲對於主機的性能要求沒有那麼的高,許多遊戲也都是免費下載,所以不需要負擔高額的遊戲費用,體驗遊戲的門檻自然也就降低許多。玩家如果厭倦了手機狹小的畫面和發燙的機身,不需要在電腦上使用複雜的模擬器來執行操作受限的遊戲,透過Microsoft Store下載遊戲就能以最符合PC操作的方式體驗多樣的遊戲內容。 前面所提到的平台多是走開放式的設計,允許開發商在符合規範下,自由將遊戲上架到其中,但對於一些遊戲大廠來說為了方便管理自家的遊戲服務,同時減少其他的平台的抽成,便選擇打造了自己的專屬遊戲平台。例如:Ubisoft的Uplay、EA的Origin、Blizzard的Battle.net等,由於這部分的平台數量眾多,恕小編難以全部找出來一一介紹,在這邊就為各為介紹大家比較熟悉的三間平台。 Battle.net在PC界可以說是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從上線至今已經陪玩家渡過了超過20個年頭了。Blizzard在2007年的時候與另外一家遊戲大廠Activsion合併成了Activision Blizzard,起初這兩個廠商僅是「名字」上的合併,但這一兩年互相合作的關係開始變得更加緊密,像是去年Activision便決定在Battle.net 上販售《決勝時刻:現代戰爭》,對於部分玩家來說,可能也是此刻才真正的注意到原來這Activision和Blizzard其實是同一家公司。 Battle.net所擁有的遊戲數量並不多,不過諸如暗黑破壞神、魔獸世界、星海爭霸等知名大作都是出自Blizzard之手,讓Battle.net始終保有相當高的活躍程度。這陣子Activision發表了一款以決勝時刻為設定背景的免費對戰遊戲《決勝時刻:現代戰域》,遊戲內容採時下流行大逃殺的玩法,由於歐洲和美洲國家因為疫情關係而足不出戶,讓這款遊戲甫推出就人潮大爆滿,喜愛對戰類型的玩家不妨可以趁著這波熱潮一起與全世界的玩家互相較量(在此替PUBG上香)。 Origin為EA旗下的PC遊戲平台,提供的內容自然是以自家的遊戲為主,不過也歡迎其他廠商將遊戲上架到該平台,只是數量上比較稀少。早期EA為了宣傳自家平台,在促銷方面做得相當勤勞,不過因為過去的遊戲開發模式被玩家詬病是「工作室殺手」,甚至一度被評選為美國名聲最糟企業,為了痛定思痛,在整個營運態度上有了極大的轉變。 目前EA在遊戲的開發方針上選擇求精不求量,並且以射擊對戰類型的遊戲為主要開發目標,例如:戰地風雲、APEX等。Origin目前也有在會員上提供進階會員的Origin Acess Basic與Origin Acess Premier訂閱項目,成為會員之後可以自由暢玩相對應會員等級的遊戲,並且享有買斷遊戲9折的優惠。 除了可以暢玩的遊戲內容不同之外,Basic的會員可以在遊戲正式上市之前獲得10小時的試玩優惠。Premier會員則更狂,在正式上市之前,就把遊戲直接送給玩家,連試玩都不用了,而且遊戲後續的資料片更新,也都可以直接獲得不需要再付任何額外的費用。 Uplay是Ubisoft旗下的PC端商城平台,提供了遊戲購買和伺服器連線的服務,由於這幾年的遊戲公司的活躍表現,使得這個平台的知名度有明顯的推廣起來。U Play在功能上不算是特別豐富,遊戲也全部都是自家的內容,但是在促銷活動方面倒是相當勤勞,時常舉辦假日限時免費體驗和降價折扣。 官方曾經因為不小心標錯遊戲價格,使玩家可以3元就入手遊戲而登上各大遊戲新聞版面,據了解官方沒有因此懲處工程師,反而在不久前為了宣傳《全境封鎖2》的新資料片,果斷將遊戲限時降價到80元銅板價,以自嘲來做為促銷宣傳的話題。 值得一提的,Ubisoft對於台灣的經營相當的認真,不論是社群還是活動展覽上都相當積極,臉書粉絲團時常舉辦各種活動和惡搞梗圖,負責管理粉絲團也時常與玩家互動,如果不想錯過任何促銷活動,請千萬要記得追蹤他們的粉絲專頁。 其實上述的平台之外,還有一些平台是剛成立不久,並且搶當串流服務的熱潮,提供遊戲串流服務,只要網路夠力就不用奢華的硬體配置就能體驗頂級視覺效果,只是目前這些服務都還沒推行到台灣來,想體驗的話,需要一些比較繁雜的跨區設定,小編在這邊就簡單介紹,提供給有興趣的玩家(反正在家閒著也是閒著...)。 搶搭串流的熱潮,Google上市了自家的串流遊戲平台,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免安裝、免下載,玩家不論是在電腦上還是手機上都可以透過網路串流的方式直接遊玩,其中包含的作品還不乏一些3A級大作。 Google Stadia所有的畫面運算都是透過雲端伺服器完成之後再傳給玩家,所以對硬體的配置要求非常低,在電腦上幾乎是只要有辦法打開Chrome瀏覽器就能夠體驗,如果玩家的螢幕和網路速度支援,最高還能提供4K HDR的畫質,看得出來Google在搶攻遊戲娛樂這一塊來勢洶洶。 從2013年就宣布開發,終於在近期正式上線的全新遊戲串流平台。其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提供「沒有極限的超高畫質」,透過NVIDIA的雲端伺服器運算,不用砸大錢購買RTX系列的顯示卡,也能夠在遊戲中享受光線追蹤所帶來細膩畫質。 在付費方案的部分也相當有趣,除了提供90天試用之外,免費玩家如願意排隊等待,還能夠每天享受1小時的免費遊玩時間,只是沒有提供RTX光線追蹤服務。而在付費方面,一個月僅要4.99美元便能享受每天6小時的追遊戲畫面,對於口袋不夠深的玩家,又希望能夠體驗超高畫質的視覺震撼,GeForce Now算是目前的唯一解決方案。 現在手機已經成為絕大數人的娛樂承載媒介,上網、追劇、聽音樂、看影片全部都能在手機上解決,遊戲廠商自然不會放過這塊大餅,各式各樣的遊戲鋪天蓋地的占據各種可能的宣傳位置,玩家們的手機一次要養個2、3款遊戲也是稀鬆平常的。 然而平時上班、上課玩一下遊戲紓解壓力讓人意猶未境,希望能夠給個假期能夠玩到昏天暗地,但是等到真的有時間大玩特玩的時候,才發現在的遊戲都在逼著我花錢,既然如此,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花得錢更值回票價呢?或是能夠體驗更加多元的遊戲內容呢?小編這次就為各位玩家蒐羅的iOS和Android兩大平台的全新遊戲服務項目,來讓大家有個不一樣的娛樂體驗喔! iOS憑藉著嚴謹的應用程式開發標準、專屬的程式語言與較為統一的硬體規格,長期以來都是不少優質手機遊戲的集中地,只是這些獨立遊戲除了需要付費購買之外,也缺少雄厚的資本進行曝光宣傳,使得很多好遊戲因此被埋沒,好在隨著訂閱服務的興起,Apple推出了Apple Arcade訂閱服務,讓這些優質佳作能夠有更高的曝光度。 Apple Arcade目前已經有對台灣進行開放,玩家可以在正式付費之前先進行一個月的試用體驗,該服務包含了上百款高品質的遊戲作品任玩家在訂閱期間隨意下載遊玩,不同於一般手遊必須觀看一大堆廣告或是需要全時間與網路保持連線,Apple Arcade的遊戲沒有廣告,下載之後有的遊戲也不需要另外透過網路連線才能遊玩。 Apple Arcade整合了所有的蘋果自家生態,除了iPhone和iPad之外,MAC與Apple TV也能夠成為遊戲的載體,並且能夠共享存檔,不必擔心換了裝置遊戲進度就要從頭來過。此外,Apple Arcade能夠一次授權給6台裝置,因此即使家中的大人小孩人手一台,也僅需要負擔每月170元費用。一般來說這些獨立遊戲價格都是上百元,蘋果這樣的做法不僅提升了服務的CP值,更大大減少了全家在遊戲娛樂上的負擔。 說到Google的遊戲服務,大家的關注焦點可能都是能只靠網路就搞定的3A大作的Stadia,不過Stadia在遊戲上可是一款一款算錢的,加上3A大作在操作上比較講究即時操作,作品傾向也未必適合全家同樂。為此,在看到對手推出了手機遊戲的訂閱服務之後,Google也推出了針對Android平台的Google Play Pass訂閱服務。 與Apple Arcade類似,在購買服務之後,玩家就能免費下載上百款的程式,並且去除一切的廣告干擾,然而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Google Play Pass不單單僅是包含遊戲而已,連同非遊戲類型的應用程式也包含在其中,Google允許玩家最多可以一次授權給5台裝置一起享受訂閱服務的免費內容。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目前這項服務只針對美國市場開放,其他國家地區的市場還在評估與規劃中,所以如果家中的產品設備多以Android系統為主的話,可能得想方法進行跨區下載了。 雖然目前Google Play Pass尚未對台灣開放,但台灣蓬勃的課金文化,倒是引起了Google的注意,於是在不久前Google開放了Google Play Points服務,玩家只要在Google Play或是非apk版本的應用程式進行消費的行為,就能累積回饋點數。 玩家只要打開手機的Google Play,在設定頁面中開啟Play Points服務即可開始累積點數,每消費30元即可累積點數,而獲得點數的數量會隨著消費的金額逐漸提高,並提高會員等級,隨著等級提高,還能夠免費兌換電影和電子書。 而玩家累積的點數每100點可以轉換成30元的購物抵用金,可以用於折抵Google Play上頭的各項服務費用,例如購買需要付費的應用程式。這項服務目前採分批開放,玩家的手機會陸陸續續的收到邀請,小編的手機於截稿前還沒有獲得這項服務,估計是因為小編平時課的不夠多吧! 遊戲的發展對於電腦硬體的進步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也因此各家廠商紛紛都想要來分食這塊大餅,由於篇幅的關係,小編可能就算打斷手指也沒有辦法全部介紹完,請原諒小編只能為各位整理出幾個比較熱門的平台。此外我們也不難發現,現階段的遊戲平台越來越注重網路串流,硬體可能開始不再是遊戲娛樂的必要投資,加上現階段疫情嚴重影響到了整個科技產業的生產動能,很有可能會大幅提高串流廠商在功能布局上的推廣速度,加上5G時代到來,下一波的硬體革命搞不好就在疫情結束之後也說不定。
-
「宅」者無敵、耍廢有三寶:電動、追劇、音樂停不了(追劇篇)
打電動自然是一個很容易打發時間度日子的手段,但總不能宅在家24小時都在打電動吧?!(好吧~可能有玩家可以XD!)偶爾還是要讓眼睛休息一下,不如來看劇吧!隨著直播和YouTube平台越來越熱門,更多的追劇平台也越來越火紅,最常見的平台自然就是Netflix、愛奇藝和Apple TV+囉! 在正式介紹各種追劇選項以前,先跟玩家簡單快速說明一下,網路上自然是有很多「免費」的追劇網頁,不過秉持支持正版的原則,本文就不另外贅述常見的「線上看」選項了,這類的片源就留給玩家自行選擇囉! 首先先來看大家絕對都知道的Netflix吧!真要說的話,在國內把追劇搞出名堂的官方平台應該就屬Netflix最廣為人知,它同時也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線上影音串流服務之一,最主要的影片內容包含美劇(可說是最大宗)、電視節目、經典電影、兒童影片等等,且由於是大平台(給你滿滿的..)的關係,各項內容的數量也非常豐富,再加上本身有大數據智慧運算的關係,系統會自動根據常看的影片類別另外推薦影片,等於是讓玩家有數不清的影片可以看。 在收費方面,Netflix主要有三種方案,分別是「基本」、「標準」和「高級」,售價部分則分別是每月270 / 330 / 390元台幣,和市面上常見的月費制產品價格類似。 簡單說明一下每個費率之間的差別,「基本」制費率為270元,除了將畫質標準達720p、1080p(依裝置和網路環境不同)以外,在可觀看的裝置部分也支援電腦的選項,且支援最多同時兩個螢幕使用同帳號觀看高畫質影片,這應是台灣一般民眾比較容易選擇的選項之一。 另一個常見的選項則是「標準」費率,以每月330元的費率,在其他優惠不變下,額外增加用智慧電視觀看Netflix的功能,這點須藉由可搭載Netflix App裝置達成,包含智慧電視、家用遊戲主機(Netflix、PS4等等)、串流媒體播放器、機上盒或藍光播放器這些才能達成。 最後一種付費制度是「高級」,以每月390元的價格,玩家將可以享受4K HDR高畫質的影像體驗,同時除了能在任何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視串流外,也支援最多同時4個螢幕觀賞影片。 這邊也提供大家幾個選擇上的撇步,建議單身或情侶可以選擇「基本」或是「標準」付費制,最主要差別在於觀看人數和串流品質,前者最高僅可支援1人以HD畫質觀看、後者則是最多兩人同時以FHD畫質觀看。另外,如果有多人可以一起分擔月費的話(要自己一個人支付也ok),也可以選擇「高級」制享受4K HDR的影像輸出,當然前提是也要用戶有硬體可以支援這組影像規格就是了。另外,Netflix帳戶也支援用戶自訂最多五位設定檔,每個設定檔都可有不同的觀看設定,包含享有獨立影片庫、時間軸紀錄、抑或是設定為兒童檔案等等,設定內容滿多元的。 最後,來看看跨平台的彈性,撇開基本方案的話,Netflix能在手機、平板和電腦上觀看,同時也支援至少兩台螢幕同時播放,在使用上的便利非常足夠。尤其在智慧行動裝置上有直覺的App介面支援,可以減少直接使用手機瀏覽器觀看桌面版網頁的不良觀看體驗,至少在這點的觀看體驗上還是非常舒適的。 Netflix在過去幾年來可說是括起一陣旋風,內容雖以美劇為最大宗,但其內部的影片類別包羅萬象,從經典浪漫、動畫影集、兒童節目到喜劇節目、卡通節目、犯罪電視劇、紀錄片等等應有盡有,同時包含像是日劇、韓劇也有不少知名選項。 近期Netflix話題討論影片莫過於才剛結束第一季首播不久的《獵魔士》、《性愛自修室》、《AV帝王》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選項。 此外,Netflix也會時不時推出多種原創影集,各個都是Netflix耗資千萬打造,甚至部分影集的成本都還比好萊塢電影價位更高,也是讓Netflix更快打出人氣的一大原因之一。 不過話說回來的話,Netflix雖然有眾多頗受好評的優點,但認真來說也不乏缺點的。首先就是用戶都要先登入會員(且完成付費)以後才可以觀看影片,如果是第一次辦帳號的話,可以享受第一個月免費觀看(可隨時終止、但一個月後開始付費),但其後除非新創帳號,否則的話都是無法再享受免費一個月的優惠喔!編按:目前用戶若以每月330元訂閱標準方案的話,可享免費一個月的390元等級高級方案的各項優惠,但一個月後將自動續約成標準方案費率。 此外,雖然近期Netflix已不斷針對亞洲地區推出獨立原創劇作,但由於本身主打的仍是以美劇為主,因此,亞洲地區用戶的話,中、日、韓劇的片源目前比較少一點,僅部分非常知名的選項會出現在節目單上;再者,剛下檔的電影也比較少會在Netflix上映,所以用戶如果有想要以觀看強檔電影的話,Netflix或許不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如果用戶是訂閱高級費率並以行動裝置來觀看的話,Netflix會自動偵測裝置的最高解析度來播放。但如果是使用電腦瀏覽器、而非官方App觀看的話,就要注意解析度問題。 首先當玩家啟用會員資格後,可進入自己的頁面中調整播放設定,預設的畫質設定是「自動」,會根據不同的網路環境隨時調整畫質,以便因應不同的網速。不過,關鍵點或許還是在使用的瀏覽器。 以目前來說,使用不同的瀏覽器播放Netflix時會有不同的最高播放解析度,舉例來說,玩家最常用的Chrome瀏覽器最高只支援到720p解析度影像,即便是訂閱高級付費制的玩家也是如此;另外像是Firefox和Opera也都是最高在720p。而Mac用戶的Safari則是最高可達1080p解析度,不過前提是Mac系統版本至少要在OS X 10.10.3以上,太舊的Mac系統還是不支援1080p播放的喔! 目前唯一真正能夠支援4K高畫質播放的瀏覽器目前只有Microsoft Edge(意料外的黑馬!),但還是有前提:必須連接支援4K解析度的顯示器,且該顯示器需支援HDCP 2.2編碼,同時該電腦處理器須為Intel第七代處理器以後的產品加上搭載最新版Windows作業系統才行,條件其實也滿嚴苛的。如果不是用瀏覽器、而是Netflix官方App觀看的話,就單純看裝置的最高解析度和方案之間的平衡了來決定了。 最後要注意的是網路環境也確保一定速度,以4K解析度來說好了,Netflix官方建議網路速度要達25 Mbps、最低也要至少有5 Mbps以上才有可能顯示4K畫質,所以想要訂閱Netflix在家追劇的話,也要確定自己家裡的網路能確保提供穩定畫質輸出喔! 接著來說愛奇藝,愛奇藝原先主要是在中國興起的追劇平台,其內容主要也以亞洲內容為主,包含陸劇、日劇、韓劇、甚至在動漫和綜藝節目部分也囊括,加上愛奇藝又與滿多家用機上盒合作,如果使用者主要是華語或亞洲內容取向的話,愛奇藝會是一個不錯的優先選擇。 關於收費的部分,愛奇藝的設定比較特別些!首先,部分影片或影集、甚至動漫,不像Netflix一定要訂閱付費後才可觀看,有些影集內容在播放前置的廣告倒數完畢後,就能直接觀看,不需額外付費,這點對於想省錢的用戶來說是一大福音。(截稿期間多數動漫影集都支援全數免費觀看)不過,如果說不想要等待前置長達40秒以上的廣告時間的話,就必須要訂閱付費以後才可直接跳過囉! 另外,即便要訂閱付費的話,目前愛奇藝台灣站的付費制是每月最低239元台幣、季租制的話是630元一季、如果是年租的話則是要價1,899元,以上是愛奇藝主打的「VIP黃金套餐」,可享有專屬片庫和HD高畫質觀看,並且可擁有跳過片頭廣告、影片開頭片段的功能,加上VIP會員還可開啟立體聲功能(播放硬體有支援的話),讓觀看品質更優秀。另外,在成為黃金會員以後,每月也可以享有電影租借券(每月2張),可用來免費觀看部分強檔院線片,若非如此的話,平常即便已是黃金會員,想要觀看這類電影是需要額外付費的喔! 從上面的訂閱價格可以發現,除非用戶想要觀看獨特的院線大片要另外花錢,否則用戶只需要一次性訂閱一個價錢(不管是月費、還是年費),在完成付費以後就可以直接用一個價錢享有所有優惠,而非像Netflix一樣還需要分階享受畫質或同步觀看裝置限制等等,這點如果有多個用戶想要一起分享的話是個不錯的選項。 不過說到同時觀看或登入數這點的話,愛奇藝就稍微比Netflix落後了一點,它支援單帳號同時最多4個裝置登入、但只能同時兩個裝置觀看,一旦有第三個裝置觀看的話,帳戶便會被鎖定,需另外解鎖。這也就意味著實際上只能讓兩個人分擔費率,這點比Netflix高級費率最多可4人觀看的Coda(日語:額度)就弱了一點。 實際的觀看體驗部分,愛奇藝最為人讚不絕口的是在行動裝置上的操作介面非常直覺,在觀看過程中直接垂直滑動畫面右側就可以調整音量、垂直滑動畫面左側可調畫面亮度、如果是左右滑動畫面的話則是可以調整時間軸,操作上是本次介紹的三大平台中最直覺得一種,俗話說「用過就回不去了」絕對是指愛奇藝的操作。 不過串流穩定度方面,愛奇藝就還有些進步空間,觀看時如果自身網路傳輸速度不夠穩的話,很容易跳出戴入畫面轉圈圈的圖樣,觀看過程容易卡卡不舒服,這點在行動裝置上觀看時尤其明顯,但如果是使用筆電或電腦接有線網路觀看的話,串流穩定度會提高很多。 另外,由於愛奇藝除了本身可藉由電腦瀏覽器在各類裝置上觀看以外,另外也有行動裝置的App可獨立運作,跨平台彈性十足,加上App的操作直覺性十足,整體來說操作體驗是不錯的。 接下來要介紹的追劇平台算是這一兩年來才興起的新選項,主攻客群自然也是以蘋果自家用戶為主。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後面有蘋果這個大公司在撐腰,其未來潛力可以期待,不過現階段的問題也在於內容量還不豐富,無論是在影片類型還是影片數目上都比其他平台還要少很多。 Apple TV+在跨平台的彈性上可能是目前最好,主因在於有蘋果產品的優秀生態圈輔助,一次訂閱以後,就可以自由在任意Apple裝置上觀看,包含手機、平板、電腦等等,全平台上都有專屬的Apple TV+ App可以下載安裝使用。 來說說目前的價格,Apple TV+在去年11月正式推出,價格部分則是每月170元台幣,是目前追劇平台最便宜的選擇,再加上如果搭配Apple的家庭共享方案,最多可以同時讓6個人使用同一帳號,也促成每個人每月最低只需不到30元台幣即可觀看,更是促成史上最便宜的追劇平台。 然而,正如前文提到的,Apple TV+目前的弱項主要還是在於內容豐富度仍十分不足,雖然它擁有許多大型的獨立影集,且Apple也正大力推動這項服務,以求提供更多內容供用戶觀看,但目前的選項仍然不多,比較吸引人的影集也只有手指頭數的出來的選項,包含像是《末日光明》影集、《狄金生》、《晨間直播秀》等等雖然也都算是強檔作品,但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其他選項可以看了,算是Apple TV+目前比較可惜的地方。(其他平台就遙遙領先了..) 不過,由於背後是Apple在撐腰的關係,加上蘋果iPhone在全球的廣大用戶,再加上使用iPad和Mac系統的用戶也不少,Apple如果能努力擴展Apple TV+的內容的話,其未來的潛力無可限量。這點可以從先前的Apple Music可見一般,原先外界也是普遍不看好,畢竟前方還有一個Spotify在,但這幾年來Apple Music的用戶數目逐漸拉高,目前幾乎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音樂串流平台,主要自然都還是因為廠商看好Apple的潛力,所以同樣的道理和預期也可以應用在Apple TV+上,雖然現在還是菜逼八弱弱的,但未來還是值得關注。 另外,由於Apple去年宣布自2019年9月10起購買iPhone、iPad、Apple TV、iPod Touch或Mac的消費者,都可以免費獲得Apple TV+一年的效期,也間接促使這群用戶未來在一年年限到了以後,可能會進一步續約的可能加大,Apple可以說是在間接培養這群潛在用戶。(放置型養成XD) 以上就是目前市面上用戶可以找到的幾個專們的追劇平台,當然除此之外還有非常多的選項可以供用戶使用,包含新崛起的Disney+就是一個例子,它因為擁有漫威英雄、星際大戰和自家迪士尼電影的大版權,其強勢度也不容小覷,但因為台灣目前尚未開放,如果想要訂閱的話必須使用VPN跨區連線下載Disney+的App後才能進行設定,這一來一往除了價錢上的成本外,時間也是一大考量,未來或許Disney+有機會成為大黑馬,但至少就現階段來說,不管是時間還是金錢,都有比它更輕鬆的選擇。 除了單純的追劇以外,玩家們在家也可以看看動漫或是動畫,不過由於這部分的選項實在太多,包含BiliBili、巴哈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真要說的話,愛奇藝和Netflix雖然在動畫動漫的選項不是最完整,但也算是足夠觀看好一陣子,尤其愛奇藝部分動漫更是能免費觀看,玩家可以選擇的選項著實不少。 總之,玩家們在進行居家防疫工作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身心健康著想,除了打電動以外,追劇也是一個不錯的身心娛樂,也不失為在家休息的好方案喔!
-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下)
在上一篇(中篇)介紹過防疫期間所需要的必要周邊推薦,本篇(下篇)將繼續介紹附屬傢俬推薦,敬請細細品味! 上篇 主要傢俬推薦: (1) 筆電/平板、(2) 整機/NUC、(3) 螢幕 中篇 必要周邊推薦: (4) 鍵鼠/喇叭耳機、(5) 視訊鏡頭、(6) 路由器、(7) 外接SSD 下篇 附屬傢俬推薦: (8) 印表機、(9) 投影機、(10) 軟體、(11) 空氣清淨機 基本的硬體配置完畢以後,再來看看其他可能需要的額外產品吧!首先是印表機的選擇,印表機在一般用戶的家中可能比較少見,在公司行號中則算是必備的配置,多數時候是用於列印和傳真使用較常見,尤其如果常常有大量文件需要列印成紙本的話,就必須有印表機作為輔助。一般用戶居家辦公的話,購買前就有幾點要考量。 首先要考量的是印表機的印刷方式,主要分為噴墨、雷射兩種,噴墨式印表機是市面上最常見的一種,其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些,其最大特色就是使用黑色搭配其他三原色墨水來印刷出彩色圖案,入門規格和價格親民的關係,也使得噴墨印表機相對來說是比較受歡迎和熱銷的選擇。 雷射印表機的部分,是利用光掃描和通電的原理使得碳粉能夠附著在印刷紙的特定區域,藉此呈現出原本在電腦或裝置上處理好的文字及圖案,一般來說比較常見於需要大量列印的用戶。需要注意的是,雷射印表機的價格對比噴墨式印表機來說更貴些,不過因為是使用光掃描和碳粉附著的原理,也使得最終的成像較不易如噴墨式印表機般暈散開,此外,後續的成本來說,一隻碳粉匣能列印的數量也大過墨水匣,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有大量印刷需求的化,雷射印表機的成本相對來說會比較低(雖然機身比較貴..),不過彩色碳粉的成本倒是比較高價些,所以如果有大量需要彩色列印的化,噴墨式印表機比較適合;雷射印表機適合大量列印黑白成品。 最後,其實噴墨印表機還有一種叫連續供墨印表機,是Epson在2011年時推出的原廠連續供墨印表機,讓列印的成本降低,並且大幅提升列印速度,同時也因為採用省電的環保科技取代了雷射,也讓中小企業可以在兼顧高效列印的同時,也順便做好環保。 印表機根據用戶使用的用途會有不同的附屬功能,除了單純的印表機功能以外,有些印表機則是具備相片列印功能,讓用戶不需要前往相片沖洗店印刷。此外,這類印表機因為主攻客群在家庭,因此多數的體積也會偏小,並且多半利用Wi-Fi無線連結即可將行動裝置裡的相片檔案傳到印表機中列印,女生或是家庭的話可以考慮。但要注意的是,這類相片印表機所使用的相片紙比一般紙張昂貴,購買前須注意;再者,相片印表機本身並不一定代表具備普通印表機功能,這點也是要注意的喔! 除此之外,市面上也能找到所謂的多功能複合式印表機,具備了列印、傳真和掃描等功能,能夠以「一機抵多機」,如果玩家有除了列印以外的其他需求,複合機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購買印表機時,除了機子本身的成本以外,後續的其他耗材成本也是重點,以印表機類型來說,最常見的成本關鍵自然落在墨水匣和碳粉匣上。其中,墨水匣又有一體式和分離式兩種,前者主要就是將3~5種顏色一併組合而成的彩色墨水匣,其特色是更換上比較方便,通常只要簡單的步驟就能將整個墨水匣裝卸,不過缺點則是如果印表機時長只使用單色列印的化,便容易有浪費的情況產生,這時候就比較適合購買分離式的墨水匣,也就是針對單一顏色進行更換的墨水匣設計,不過安裝上就會稍微比較麻煩些了,玩家購買前需要先了解目標印表機是使用何種墨水匣設計再針對自己的需求去選擇。 如果是雷射印表機的話,耗材成本就來自碳粉匣,價格上來說會比墨水匣高,不過單一列印成本來看卻比墨水匣低,也就是一支碳粉匣能列印的數量會比墨水匣高。另外,除了碳粉匣外,雷射印表機還需要注意「感光鼓」的耗材成本,它的功用在於將預設圖案轉印到紙張上,因此容易累積碳粉,需要定時清潔和更換。 如果是想要追求更高C/P值成本效益的話,也可以選擇連續供墨印表機,除了本身的列印效率對比一般傳統印表機更好以外,在耗材方面是使用墨水瓶,基本上可以想像成瓶裝的墨水匣,不過在設計上做了更好的更換設計,在裝卸墨水時可以減少手指沾染到墨水的可能,在選擇印表機時也可以做為一個不錯的考量。 說了這麼多,其實回過頭來玩家們也要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是否真的有印表機的必要?居家防疫或是遠距上班期間,如果說玩家自己的公司時常有需要紙張列印、實體檔案的必要,那麼購買印表機在家使用是覺得需要的;反之,如果說工作中比較不需要印表機的出現,那麼玩家可以將印表機作為怡情功用,像是前面有提到的相片印表機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雖然現在因為智慧手機相機的發達,越來越少需要沖洗相片的必要,但如果想要將照片作為紀念保存的話,利用相片印表機或是複合式印表機就能輕鬆達到這個目標,也不失為一個在家中能夠更添回憶的方法。 Epson作為印表機大廠之一,旗下的L3150連續供墨複合式印表機具備列印、影印和掃描三大功能,並且藉由自家研發的行動裝置App,可直接以Wi-Fi進行檔案傳輸,將檔案和印表機配對快速列印。 L3150本身採連續供墨設計,可列印量在黑色4,500張、彩色7,500張起,一瓶墨水只要298元,平均的成本相對便宜,以黑白列印來說每張只要0.07元、彩色列印也只要0.19元,遠低於墨匣機的耗材及列印成本,相當划算,滿適合有列印需求的使用者。尤其在防疫期間,玩家在家備好印表機,就不用戴口罩跑到便利超商花大錢去列印了。 另外,因為內建了Wi-Fi功能,很方便整個居家空間使用。更特別的是,因應現階段通訊軟體蓬勃發展,L3150也支援透過LINE官方帳號Epson Printer直接列印的功能,藉由Epson Connect網站設定後,就可以直接使用LINE來執行列印,讓整個列印過程更加便利。 • 廠商名稱:Epson • 產品名稱:L3150連續供墨印表機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4,990 • 代理商:捷元 / 展碁 在整個居家辦公硬體打造的選擇上,投影機雖然在這個領域比較偏公司會議使用,但它們仍然可作為取代部分螢幕或電視的重要工具,其使用層面在居家防疫期間如果沒有特殊的會議需求的話,投影機會比較偏向影音娛樂,主要的功用自然就是可以藉由小小的投影機,獲得大大的視覺滿足,不管是利用電腦、平板還是機上盒輸出,投影機都可以輕鬆建構大螢幕影音娛樂。但選購前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呢? 首先最直接影響的關鍵自然是影像的解析度高低,因應不同的使用目的會有不同的解析度考量。舉例來說,如果玩家需要的只是單純想要作為視訊會議的影像輸出目的,那麼解析度的成像或許不用太高,反倒是要能夠呈現夠大的畫面才足夠,如果是需要面對數十人同時出現在畫面上的會議,如果投影大小只有個30~50吋大小的話或許就會有些擁擠,這時解析度方面可以定調在FHD下,但投影大小就要考慮60吋以上的規格了。 另一方面,如果是想要作為實際的影音娛樂使用的話,解析度自然就不能太低,尤其如果是想要作為打造家庭劇院使用的話,常見的FHD解析度在大投影畫面的組合下,顆粒感可能會太重了點,這時候就可以考慮2K或4K解析度的投影機,不過價格自然也會隨著解析度提高了,但作為影音娛樂用的話,建議還是以2K以上的解析度尤佳。 普遍來說,FHD解析度作為入門級的投影體驗,整體來說的硬體規格也會比較低一點,因此玩家如果想要單純購買FHD解析度投影機的話,可能還需要額外考慮家中亮度以及投影機本身最大亮度(單位:流明)的差異。 玩家的居家環境中如果無法有效完整遮光的話(全黑的室內環境),就可能需要選擇高流明的投影機,普遍來說建議可以選擇3000流明上下的產品,這亮度算是目前市面上投影機亮度常見的標準值,能確保即便在亮光下仍可看見畫面,當然如果室內環境不想用的太陰暗的話,更高亮度的投影機就必須列入考量了,畢竟有其它光線外力介入的話,投影機本身的亮度也要夠高才不會看不清晰。但這時候也要注意的是,如果室內燈光這時候瞬間變暗的話,亮度過高的投影機也有可能傷眼,這點在購買前需要多作考量,如果玩家希望在全暗的環境下打造有如電影院氣氛的觀看環境,那麼亮度或許可以選擇3000流明以下;但如果是希望在開啟室內燈光情況下還能清楚觀看畫面的話,建議還是以3000流明作選擇。 另外,投影機的成像因為需要額外的投放距離,因此如果居家空間不夠大的話,購買前就需要做額外的考量。這邊建議如果玩家空間較小的話,可以選擇短焦投影機,有些投影機能夠提供在短距離的情況下投影出大畫面,這也能減輕居家空間的配置壓力。 這邊也可以發現到投影機帶來的一大優勢,舉例來說,普遍能投影60~80吋畫面的投影機,基本上應該已經足夠應付多數玩家的居家空間,提供完整的包覆感,撇除需要投影的距離以外,在價格上會是一大的關鍵,以80吋的4K電視來說,平均價格可能將近要達到10萬台幣,但相較來說,同樣的成像品質和大小,投影機的售價大約在5萬就可以找到對應產品,雖然因應不同品牌的產品價格不同,但基本上來說可以發現價格上會比電視還要便宜得多。 由投影機大廠Epson推出的4K Pro-UHD家庭劇院投影機,主打的自然就是4K的高畫質投影表現,EH-TW7000外觀上是採用簡約的白色設計,亮度提供到3000流明,基本上可以應付多數的室內空間光線,色彩呈現上則是支援廣色域,同步支援兩種最普遍的HDR規格「HDR10」與「HLG」,絕佳的HDR優化技術,且有16段HDR明暗調整功能,整體來說色彩呈現上是絕對ok的。 安裝的彈性非常大,鏡頭部分提供領先同級的位移功能,上下移動範圍高達±60%、水平±24%,玩家可以根據需求自行調整垂直或水平畫面,另外,鏡頭本身為1.6倍縮放鏡頭,雖然它並不是微距投影機,但一般來說可以應付許多室內空間。指定電商平台還有限量優惠送LiTV季卡! 在散熱方面,機身側面為進氣口、前方為散熱孔,排氣系統無須保留背面的額外空間,使用時較不用擔心空間配置的問題。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Epson EH-TW7000支援藍牙配對功能,可以連結aptX規格的藍牙喇叭直接做音訊輸出,在音源的播放上更有彈性。 • 廠商名稱:Epson • 產品名稱:EH-TW7000 4K Pro-UHD家庭劇院投影機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52,900 • 代理商:文登 / 群光 / 華經 / 展碁 在軟體方面,一般來說,以居家辦公為主的工作環境,電腦必備的軟體除了Windows作業系統、辦公室必備的Office軟體之外,接下來就是安裝工作上會使用到的軟體為主了。像是Adobe Reader (開啟PDF檔),美工製圖、創作者、圖形與影音編修…等工作必備專用軟體,大概也免不了要安裝Adobe Creative Cloud軟體集,有需要者記得將Photoshop、Lightroom、Premiere… 等等都安裝好,因為這些幾乎都可算是生財工具,記得安裝好就是了。 再來就是通訊軟體工具方面,可以依照公司的需求,來安裝Skype、GoToMeeting、GlobalMeet、Zoom等視訊會議軟體,以便與公司溝通。此外,像是其他即時通訊,如LINE、Skype、WhatsApp、WeChat、QQ等等,也都是有電腦版本,可以的話也記得安裝一下,這樣在進行文字轉貼、圖檔傳送時,透過電腦也比較方便。 至於不少公司有提供VDI (虛擬桌面環境),或是遠端控制或存取的服務,讓員工也能在家連回公司的工作環境,此時記得根據公司的需求,來將RDP、VNC、SSH (遠端桌面連線工具),或是TeamViewer軟體一併安裝好,同時將設定值記錄下來,不要只是記錄在電腦上,以免設定跑掉時,又要問IT同仁。 最後,就是確認自己的電腦環境是絕對安全的就行了!一般來說,若您的路由器具備防毒防駭功能的話,基本上只要搭配Windows 10內建的防毒功能,安全性在大多網路環境使用之下,就已算夠用了。若您時直連網路,或是搭配4G行動網路來連線,那麼就建議至少安裝一套防毒防駭軟體,以提升網路使用的安全性。 防疫期間,若需要跨域溝通,減少出差頻率,那麼視訊會議的架設可說是免不了。由於各公司的規模不同,皆會設立不同需求等級的視訊會議系統。然而將視訊這一步跨到員工的家庭,相信這對IT人員來說,是一項頗大的挑戰。畢竟每個人所使用的電腦配備等級皆不同,因此要如何讓跨地點的視訊會議維持良好品質,且能支援多人環境,則是當初導入時必須考量的議題。 由於當今大型視訊會議系統動輒10萬以上,雖說支援多人加入會議功能,且功能齊全,但初期設置成本頗高,對一般中小企業來說是負擔較重。據統計,台灣有超過80%的中小企業並無設置視訊會議系統,而這些公司基本上還是會有視訊會議需求,尤其防疫期間若需要在家工作的話,這些公司可以預先評估具備高C/P且有絕佳會議品質的會議系統,讓自己的生意不中斷! 這次推薦的,就是QNAP 推出的KoiMeeter,是一款可以建構於QNAP自家NAS的智慧型視訊會議解決方案。由於大多中小企業都裝有NAS,而NAS一般用來儲存檔案之外,QNAP還賦予他一項超強的視訊會議系統,只要在相容的NAS機型上安裝好KoiMeeter軟體,再搭配相容的耳機、喇叭、麥克風等產品,即可來透過網路或SIP連線方式,來舉行視訊會議。 KoiMeeter提供中小型會議室的遠距會議需求,亦支援個人在外出差時透過行動裝置 (搭配其KoiTalk App) 進行視訊會議的使用情境。KoiMeeter擁有四大特色,包括:1.無線投影、2.視訊錄影、3.多平台視訊呼叫、4. AI加值服務。關於「無線投影」,就是電腦只要執行瀏覽器即可透過Wi-Fi的方式與主持會議者連接,可設定將筆電的畫面投射出去,以及您Webcam畫面投射出去,讓對方看到你的本尊或筆電畫面,以簡化有線連線的設定。至於Insight View功能則還可以針對簡報內容畫面直接拉近自己的螢幕上,以便看得更清楚。「視訊錄影」則可將會議的內容錄製並直存於NAS,以便備存與後續調閱。 至於「多平台視訊呼叫」,KoiMeeter 目前支援Avaya 視訊會議系統,近期將規劃整合Polycom視訊會議系統,以及整合更多Goto Meeting、Skype、Zoom等系統做介接。因此不管使用者用的是什麼軟體系統,KoiMeeter都可以將他們全部拉進來,讓多人會議隨時可進行。至於「AI加值服務」方面,也將於近期完成整合,預計能提供語音命令,以及STT (語音轉文字)的功能,當A組講英文、B組講中文時,KoiMeeter就幫對方的語言翻譯成您懂的語言,降低跨國開會的語言障礙! 整體來說,KoiMeeter結合了NAS的網路儲存特性,以及QNAP相容NAS機具備HDMI與USB埠的特性,讓視訊會議建置成本降低。以TS-253B 4GB + 1TB HDD為例,搭配視訊鏡頭與麥克風/喇叭,整體建置成本,再搭配不同基本的KoiMeeter資費方案,只要3萬元不到,即可成為絕佳的視訊會議系統,且主機還兼顧NAS功能,而員工在家工作亦可透過手機App或筆電瀏覽器來連線,且安全性無擾,是IT人員在新架設或增設會議系統時,值得考慮的選購方案! • 廠商名稱:威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智慧視訊會議系統 KoiMeeter • 官網 #連結=https://www.qnap.com/solution/koimeeter/zh-tw/https://www.qnap.com/solution/koimeeter/zh-tw/] • 訂閱費用:有Free版,以及Basic版 ( 1個月USD 9.99 / 一年USD 99.0 / 三年USD 269.0) • 賣場連結: 因為這次疫情的關係,大家對於居家的空氣品質的要求,來到史無前例的最高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空氣清淨機,都能達到過濾病毒的能力,有的其實僅有過濾一般灰塵,或是淨化環境異味的功能,同時日常的功能維護也嚴重影響到過濾的效果,對於攸關健康防護的產品,實在不可不慎。 在選購空氣清淨機時,首要注意的就是機器的有效淨化坪數,才能達到有效的淨化效果,一般來說高淨化坪數的機器可以用在比較小的房間,反之則會讓效果大打折扣,不過高淨化坪數的機器價格對荷包的殺傷力也比較高就是了... XD 在鎖定要購買的機器大小之後,還需要注意機器的淨化效率,一般來說會以「CADR值」(Clean Air Delivery Rate,潔淨空氣輸出率) 作為標準,數值越大代表機器換氣效率越好。不過為了避免廠商是刻意加快風扇運作速度來提高換氣效率,而非真正有效過濾,玩家自然也要注意濾網的過濾等級。以HEPA濾網來說,同樣都是HEPA濾網也是有等級區分的,一般來說要達到理想的粉塵、細菌過濾能力,HEPA濾網的等級需約落在H11~H13左右才算是比較足夠的。 最後,空氣清淨機不是有開就有效,不管是使用何種淨化原理的的機器,濾網都需要定期更換或清潔,才能夠維持淨化的效果,並且需要避免在出/入口堆放雜物,家中有小孩的也需要避免小孩碰觸,以免造成意外或機器損壞,如此才能夠真正的確保居家的健康與安全。 由於疫情的緣故,讓不少上班族可能面臨工作與生活型態改變,為讓公司能持續運作,但員工必須在家工作,因此打造居家辦公室,就成了當今上班族面臨的課題。要如何在家裡打造出符合公司業務需求的舒適上班環境,若可以的話,順便也讓這些購入的產品也符合下班後的休閒與娛樂需求,甚至成為提升個人競爭力的必備傢俬,這些都是現階段必須重視的課題! 其實打造居家辦公室並沒那麼困難,透過這次上中下篇的文章介紹,相信玩家們都可以找出自己的需求,來輕鬆選購所需產品,以便兼顧Work from home與Play at home。以上就是本次「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的系列文章。謝謝收看! (本篇)
-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中)
上篇介紹了主要傢俬推薦,本篇中篇將繼續介紹必要周邊推薦,敬請細細品味! 上篇 主要傢俬推薦: (1) 筆電/平板、(2) 整機/NUC、(3) 螢幕 中篇 必要周邊推薦: (4) 鍵鼠/喇叭耳機、(5) 視訊鏡頭、(6) 路由器、(7) 外接SSD 下篇 附屬傢俬推薦: (8) 印表機、(9) 投影機、(10) 軟體、(11) 空氣清淨機 平時在公司上班時候,辦公用的鍵盤、滑鼠往往是公司給什麼用什麼,反正不用錢,東西也不是自己的。但是當換成要在居家工作,需要含淚自掏腰包的時候,那在選購上就鐵定會對一件產品猶豫再三,不論是外型也好、功能也罷,在家中對自己好一點總是沒錯的,更別說這些工具的好用與否對於工作上的效率可是差很多的呢! 鍵盤做為電腦文書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現今辦公是最常接觸的工具之一,它的好壞對於辦公上的效率絕對是相當直接的,好的鍵盤帶來的手感可以一敲上癮,任人欲罷不能,想要一整天都沉浸在打字的愉悅快感之中;壞的鍵盤則是每一次的敲擊都像是踩地雷似的讓人心驚膽跳,難以預測畫面上出現的文字到底與心中所想的有多大的差距。 在鍵盤市場裡,薄膜式鍵盤算是佔最大多數的,許多廠商為了讓名稱看起來高級一點,可能會將其稱作:剪刀腳鍵盤、巧克力鍵盤、機器混合鍵盤...等,也因為數量是實在太多,使得薄膜式鍵盤在種類和價格上也是參差不齊,從幾百塊到幾千塊的都有,而且也不見得是越貴的手感就越好。 由於普遍較短的鍵程和底部薄膜的緩衝,使用薄膜式鍵盤的好處,在於敲擊時手指需要承受的衝擊會比較小,對於打字力道比較大的玩家,或是每天敲擊鍵盤時間特別長的玩家,好的薄膜式鍵盤在長時間使用之下,指頭比較不會有麻掉的感覺。 只是薄膜式鍵盤在盲購(閉著眼睛挑)上最大的難題在於「手感」,它不像是機械式鍵盤那樣可直接透過廠商在標示「鍵軸」的種類來區分,薄膜式鍵盤在這部分就缺乏可以一眼看出手感的評斷標準,畢竟一款鍵盤的手感好壞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在挑選上能夠親自到實體店面去親自測試一下比較好。 但如果玩家不方便出門親自試打鍵盤,或是覺得自己的手指比較雜食,什麼樣的手感都能接受,薄膜式鍵盤在網購上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件最重要的就是「鍵帽」的做工,由於薄膜式鍵盤的成本低廉,有些廉價的鍵盤廠商在鍵帽的部分就幾乎是粗製濫造,鬆動、不貼合、公差過大的按鍵就別說是手感了,就連有些還會用沒兩下鍵帽脫落、卡鍵,使用上的問題可說是層出不窮。事實上就有一些貴得要死還出包的狀況發生 (望向MacBook系列)。 因此在購買鍵盤的時候,小邊建議還是選擇一些口碑比較好的鍵盤廠商,因為這些廠商推出的鍵盤,會有比較多的玩家分享它的開箱和測試文章與影片,玩家可以透過文章與影片來判斷鍵盤在做工上是否足夠精細。 此外,為了求新求變,許多廠商會推出一些標新立異的薄膜式鍵盤,有些是主打人體工學,有些則是主打顏質,特別在鍵盤和鍵帽上別出心裁,考量到在家辦公不是在渡假,因此這一類的鍵盤相當的吃客群,有人一用回不去,有人則悔不當初,在網路盲購無法試用的情況下,建議先忽略這一類的鍵盤,以免花錢繞遠路。 幾乎要和「電競」畫上等號的機械式鍵盤,在挑選上最大的好處在於鍵軸的供應商就那幾家,也讓機械鍵盤在手感上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玩家只要結帳前看準選購的鍵軸類型,基本上不太會因為出現手感不符合期待而失望的問題。 然而相較於薄膜式鍵盤,機械式鍵盤的入手的門檻會相對高一些,而且廠商為了求新求變,開始在鍵盤上加入一些特殊功能,像是耳機孔、USB孔、分離式數字鍵等,以此來墊高鍵盤的價格,至於實不實用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除了價格之外,機械式鍵盤因為結構的關係,在體積和重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份量,玩家的桌面空間如果太小,需要時常整理桌面空間的話,可能就會需要另外購買螢幕架,將螢幕或筆電架高,才能夠把空間騰出來收納鍵盤,重點是螢幕架還能夠太低,以鍵盤沒有辦法塞進螢幕架下方的空間。 在購買之前,還有一件不得不注意的事,如果玩家是租屋族或是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房間,在機械式鍵盤的挑選上可能需要彼此之間協調,因為機械式鍵盤在手感的清脆程度上,幾乎是和噪音量成正比的,特別是使用青軸的機械鍵盤,噪音會比較大一些。因此玩家若未跟同一房間的其他成員協調好,為了一個鍵盤反目成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當然玩家若能夠排除以上幾個困難點,機械鍵盤在打字上確實能夠帶來相當愉悅的體驗,聽著鍵盤發出悅耳的鏗鏘聲響,確實會給人有一種專業的形象,讓人想要一直打下去。至於各位玩家適合哪一種鍵軸,小編將以市面上常見的鍵軸為大家做個簡單的整理。 青軸最大的特色就是很脆、很彈、很吵。 青軸應該算是機械鍵盤中最受歡迎的鍵軸之一,有著所有軸體中最為明確的段落感,打字的時候給人感覺非常的清脆,強而有力的回饋力道讓許多玩家為此著迷,同時也是所有鍵盤中噪音量最大的,就算只是輕輕按壓,鍵盤發出的聲音也會響徹整個房間,玩家如果房間內有其他室友,或是會一邊打字一邊使用語音交談,在購買前可能會需要思考一下其噪音量使否能夠被其他人所接受。 茶軸在各方面都相當平均,如果第一次接觸機械式鍵盤,會是比較推薦的款式 同樣也是機械鍵軸的熱門款之一,相較於青軸略顯浮誇的回彈力道和噪音量,茶軸在這部分相對收斂一些,在各方的表現都屬於比較平均的類型,如果玩家不曾接觸過機械式鍵盤,入手茶軸算是一個相當安全選項,不過茶軸在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噪音量,所以在入手前還是跟青軸一樣,需要和身旁的人溝通一下喔! 紅軸在手感上幾乎沒有段落感,噪音量也低很多,廠商甚至還更進一步地推出靜音紅軸。 倘若玩家真的希望入手一個機械鍵盤,但周遭的人又對鍵盤的噪音非常介意,不妨考慮搭載紅軸的鍵盤。紅軸鍵盤是所有鍵盤軸中噪音量最小,大概就與一般薄膜式鍵盤差不多,甚至廠商為了追求極致無聲體驗,在紅軸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靜音紅軸,徹底的將噪音壓到最小。 在手感的部分,紅軸給人的感覺就沒有上述兩個鍵軸那樣有極強的「喀擦」感,紅軸在這部分是走比較滑順的打字體驗,直上直下完全不拖泥帶水。 光軸算是一個近期比較新興起的軸體,但在某些層面上它又與我們認知鍵盤軸不太相同,原因在於光軸是以觸發訊號的原理做命名的,使得光軸和手感之間並沒有直接關連。 光軸的訊號觸發方式,是利用玩家按壓鍵盤時,鍵軸的移動影響按鍵底部光束的通過與否,以此來做信號輸入的判定。由於是利用光線做為觸發機制,光軸最大的特性就是反應速度非常的快,加上鍵軸不太會因為敲擊而磨損,理論上讓鍵盤的壽命可以更長一些。 不過就如同上述提到的,光軸鍵盤的手感與觸發機制是分開的,所以玩家在購買的時候,必須先確認鍵軸手感比較偏向上述哪一種傳統軸體,同時因為光軸屬於剛興起的鍵盤軸,整體的價格也會比較昂貴一些,所以在購賣前要做的功課會比較多。 除了薄膜與機械之間的糾葛,是否購買無線鍵盤也是玩家在選購上的一大考量,一般來說無線可以變有線,有線不能變無線,如果同一個型號的鍵盤出雙版,價差約在1000元左右,那麼是可以直接考慮購買無線鍵盤的,特別是租屋族群和桌面空間狹小的族群,少了線材的糾結,在收納上會比較方便一些。 以目前的鍵盤在功能的設計走向上,薄膜式鍵盤在定位上主打文書辦公,並想營造出一個簡潔的環境,因此在無線鍵盤的選項上是比較多的,但是普遍來說,手感較好的的無線鍵盤,都被定位為頂級辦公周邊,價位上會相對來說就會顯得比較高貴一些。 至於機械式鍵盤就比較尷尬一些,因為廠商多半將其定位電競產品,為了避免訊號延遲或是長時間遊玩中途沒電的尷尬情況,機械式的無線鍵盤在市場的數量上是比較稀少一些的,加上機械鍵盤本身的份量就不算太小,再配上電池,那重量恐怕更不得了,所以在無線機械鍵盤的選擇上,多半是取消右方獨立數字鍵的80%鍵盤和60%鍵盤居多,玩家工作如果是偏向會計類型的,這一類的鍵盤恐怕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上述提到的鍵盤類型和挑選方式,是以玩家能夠以最簡單直覺的購買途徑為考量的出發點,做為電腦文書最重要輸入工具之一。鍵盤的市場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家廠商有還在不斷研發出各種產品想要誘惑玩家獻上錢包,小編在這邊建議玩家們,以最基本的「打字」為最優先考量,外形或附加功能則是當作參考,才能避免被華麗的宣傳詞彙迷了心竅,讓自己的荷包白白挨了一刀喔! 滑鼠相較於其他電腦周邊來說,在選購上是相對比較單純一些的,畢竟在工作的時候,滑鼠的精準度其實不要太差,在使用體驗上就不太會有翻車的情況,即便如此,滑鼠在挑選上還是有一些「眉角」會需要注意的。 不管是不是主打電競,不少滑鼠都會針對人的手掌做出設計,可以讓玩家在握住滑鼠的時候能夠更加舒適,不過這設計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針對左右的其中一隻手做設計,並起普遍來說都是以右手居多,畢竟右撇子占多數嘛!所以玩家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在購買可能就得先看清楚,特別是自己在網路購物的時候,最後的訂單送出之前一定要再三確認訂購的選項。 除了人體工學對手感會有影響之外,滑鼠的尺寸也會在舒適度上造成相當的影響。由於滑鼠多半呈鵝卵石狀,直接看網站上面寫的尺寸,其實也不容易判斷其大小,玩家不妨可以留意網頁提到的關鍵字,諸如:便攜、容易收納、輕鬆放進筆電包等,這一類的關鍵字通常都代表滑鼠的尺寸是比較小型,或是比較扁平的,在手感方面基本上並不會太好。 至於大型的滑鼠的部分則可從廣告中滑鼠的側面來觀察,如果在官方的宣傳示意圖上,發現滑鼠的高度相當於2個大拇指的高度,那基本上可以判斷它是一顆比較大型的滑鼠,手小的玩家在握這一類的滑鼠可能會有勾不太到按鍵的感覺。 除了左、右鍵和滾輪之外,不少滑鼠還會在側邊加入自定義按鍵,玩家可以用它來設定一些常用的快捷鍵,提升操作時的便利度,省去讓游標在畫面四處游移的麻煩。 不過有一些廠商會錦上添花地設計出一大堆的按鍵在側邊,有的甚至乾脆連搖桿都擺了上去,以辦公文書來說,其實兩顆按鈕就差不多了,太多按鍵反而容易增加誤觸和學習成本,讓工作的效率下降。 至於DPI值,也就是靈敏度,也是一樣的道理,DPI值越太高只會讓玩家更加難以掌控游標的位置,從而讓滑鼠在最基本的點選方面變得非常吃力,一般來說,DPI值能夠涵蓋3200左右其實就很足夠,不需要特別去選擇上萬DPI的滑鼠,以目前螢幕解析度的進步速度,等到能夠派上用場的時候已經不知道是多久以後,屆時滑鼠大概早就報廢了。 不同於機械鍵盤還是有線的天下,近幾年哪怕是電競滑鼠都開始走向無線化,除了前面提到的「無線可變有線」之外,無線傳輸技術的突破也讓滑鼠即使在無線狀態之下,也能夠有足夠的穩定度和反應速度。 既然連主打穩定和速度的電競滑鼠,都開始使用無線技術,對這方面要求沒有那麼高的文書滑鼠來說,這方面的選擇上自然也就更多了,價格帶的分布也越來越廣,從數百元到數千元的都有。以文書辦公來說,要買到一隻手感合適的無線滑鼠,基本上已經不是難事。 至於有線滑鼠並不是沒有市場,其實大部分的滑鼠廠商還是會投注相當的心力在有線滑鼠上,由於沒有續航力和電池艙設計方面的困擾,在功能、外觀上會比無線滑鼠來得更加多樣和完整。 要是玩家想直接選購無線滑鼠的話,由於必須依賴專屬接收器,才能夠保持穩定與快速的連接,如果一個不小心不見了,滑鼠主打的穩定和高速基本上就跟著一起消失。若您想說再買個接收器的話,嘿嘿!由於每個接收器都有ID配對,因此不一定能夠與你既有滑鼠做配對,因此這部份可得小心,別把接收器搞丟就是了! 再看無線滑鼠在充電方面,也越來越多元,有的甚至還能夠無線充電。此外,無線滑鼠的電池續航力,會隨著充電次數的增加而減少,相較於一隻好的有線滑鼠可以陪伴玩家好幾年來說,無線滑鼠的電池能不能辦到這點就是一個問號了。 綜合上述介紹可以得知,若玩家在家辦公時,使用滑鼠的時數很長,又或是剛好是喜愛遊戲的玩家,在家上班剛好能省去舟車勞頓所浪費的時間,讓自己玩遊戲的時間變多,此時有線滑鼠就擁有較多優勢,可減少上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以小編過去工作轉換時期而待在家工作經驗,通常第一個禮拜會很開心,不用趕車、沒有主管監視,更不用受到其他同事的話題而分心,但是缺乏社交的生活久了,即便是邊緣人,還是多少會希望接收到一點社會喧鬧的滋潤,因此,學會忍受孤單者,就成了在家工作的一大課題了。 在上班時間要排解這樣的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聽音樂,在辦公室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音樂只能做陪襯;現在因為疫情而變成在家上班的話,就沒了這方面的顧慮,選擇一個好的音效周邊,就顯得相當有其價值了,優美的音樂能夠撫慰心靈,讓玩家能夠在枯燥的工作和主管的冰冷的文字訊息中尋找一絲溫暖。 桌面喇叭最大的好處,就是「真正」的沒有拘束,沒有線材糾結、沒有續航力限制,更不會有兩坨東西堵在耳朵上,所以即使聽上一整天耳朵也不會不適或疲憊,只是可能稍微顧忌一下房間內的其他人,就如同機械式鍵盤的噪音一樣,玩家使用的當下可能沒有感覺,甚至是樂在其中,但對於周遭的人,可就不見得是這麼一回事了。 在選購上,目前桌面喇叭的產品有朝著無線化、精品化的趨勢,主因還是現在玩家們在整體娛樂方式的改變,雖然依然還是有幾百塊就能搞定的桌面喇叭,但這一類的喇叭真的只能期待它會「叫」而已,基本上毫無音質可以言,倒不如直接用手機外放。 以目前的價位來說,音質有一定水準的桌面喇叭,定價多落在2,000元~5,000元這個區間,玩家可以視自己需求和桌面空間,來選擇是要比較單純的雙聲道、強化低音的2.1聲道,或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Soundbar。 當然玩家其實也不一定要強求透過電腦直接播放,畢竟現在大多數玩家的音樂載體多在手機上,利用具備無線的功能藍牙喇叭與手機連接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目前廠商主推的產品類別來說,在選擇上也會比較多樣,反正是在家中,不會像藍牙耳機那般有電池續航力的困擾。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電話打進來,對方說話的內容是可能會一併被播放出來的,談話內容如果涉及一些機敏的內容,就要稍加留意一下。 以耳機的市場來說,最常見的種類大概就屬入耳式耳機的,受歡迎的原因不外乎耳塞的設計可以隔絕噪音,配戴起來也比較穩固,不容易在行走之間掉落,算是不管任何場合都很合用的設計。 即使在家中,有的時候鄰居、家人,乃至於大馬路上的車流,都有可能發出各種噪音來使玩家分心,對於想要專注於工作上的玩家來說,使用耳塞尺寸合宜的耳機,可以有效的幫助自己免於外界干擾,同時減少長時間配戴的不適感。 在挑選的部分上,耳機的音質好壞算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它很難單純靠數字規格或儀器去判斷它的好壞,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耳機在音質的挑選上也就差不多是這麼一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入耳式耳機的價格存在數個斷層,對一般玩家來說,把價格帶落在3,000元左右,就能夠符合大多數玩家的需求,再往上可能就得落在6,000元左右,甚至對於一些音質要求沒有極限的「發燒友」來說,一副數十萬的耳機也不在少數,不過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故事了。XD 對於在家辦公的族群了來說,購買入耳式耳機的理由除了是希望在工作時能少點噪音,多點音樂之外;勢必也會希望能夠在面對客戶的電話、處理遠端會議、報告等內容時可以更加從容,不用一直拿著手機到手痠,或是對著麥克風大吼到燒聲,因此能夠兼具音質與麥克風收音的耳機在便利度上勢必會有更高的優勢。 電競大廠Razer推出的Ifrit便是一款能夠在居家辦公發會很高機動性的耳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它的USB音訊強化器。在音樂饗宴上,玩家將它與電腦連接之後,它能夠大幅提升音樂的音質和耳機的推力,以原廠的耳機為例,小編只需將音量開到6/100,就已經有足夠宏亮和清晰的聲音表現。 在接上強化器後,音質在低、中、高音的表現都相當平衡,沒有許多電競耳機低音過強造成聲音混濁,或是為了遊戲表現讓整個聲音乾澀單薄的情況,當然平時使用不接強化器一樣也是可以的,即使少了強化器其推力和解析力依然具一定水準,所以即使單純接在其他行動裝置上聆聽也是OK的。 而在對於辦公的便利性上,Ifrit本身具備了一個獨立可調式的電容麥克風,配上耳機本身的掛架設計,讓玩家在家不管是要開會還是開直播,想要坐著講、躺著講,都可以以最舒適自然的姿勢獲得最佳的收音,不需要像一般的入耳式耳機為了確保收音必須要一手扶著麥克風。 為了避免玩家在會議結束後,麥克風依然處在收音狀態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悲劇,玩家將耳機接到USB強化器之後,耳機會以非常顯眼的紅/綠LED指示燈告知玩家目前麥克風是否處在收音狀態,還可以透過上頭的控制器快速地進行收音切換和耳機撥放音量調整,大大減少意外的發生。 除此之外,USB強化器本身具備了兩個3.5mm音訊孔,玩家可以用它來連接第二副耳機,如果家中有小孩也在居家學習,或是平時就有額外準備補充教材要在電腦前聆聽,透過連接兩副耳機,便能與小孩一同上課,掌握小孩的學習狀況,實現親子共學。 Razer推出的Ifrit以居家辦公角度來說,這一款入耳式耳麥,主要是提供給有音訊會議需求、但又不習慣耳罩式耳機所帶來的悶熱厚重感、輕巧/體積小讓畫面看起來更專業,並且在功能面上有著相當高的涵蓋能力,在滿足音樂與會議之外,還具備了一定的擴充性,從而實現滿足多人共享的需求,多元特性的特性,相當適合即使在家也得家庭、工作兩頭燒的上班族群。 廠商名稱:Razer • 產品名稱:IFRIT+USB AUDIO Enhancer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790 • 代理商 :精技電腦 如果玩家不僅僅是Work From Home還要Play At Home,耳機的選擇上舒適度和音質就是一樣重要了,在所有耳機中,最講究舒適度的莫過於耳罩式耳機了,同時在各家耳機廠商的定位中,耳罩式耳機也是比較高階的產品。 相較於實用類型的耳機來說,耳罩式耳機一般來說更偏向走娛樂為重,除了提供基本音質之外,舒適度更是挑選的重點。以耳罩的部分為例:耳罩的尺寸必須足夠大,才能夠完整包覆耳朵;海綿的柔軟度必須適當,才能確保舒適度與隔音的效果;頭夾的彈性必須充足,才不易鬆動等等。 至於音質的部分,不少廠商會特別針對每一款耳罩式耳機做出不同的專屬定位,從音樂、電競、劇院等,有的可能專為其中一項做特化,有的則可能選擇各方面都平均處理,因此耳罩式耳機並不是單單塞入比較大的單體就能代表比較優越的聲音,後期的各項零件的調校與選用都會大大決定一款耳機的價值。 以耳罩式的耳機市場來說,由於用料成本來就不低,想要獲得音質與舒適度兼顧的耳機,可能就得多掏出幾張鈔票了,普遍來說價格落在8,000元上下的耳機,在整體的表現都不至於太差,但就如前面提到的,耳罩式耳機常常會針對某些場景方面做調校,玩家在購買前可能得先想想自己買耳機是期待哪一方面的體驗。 小編知道各位玩家都比較貪心,既然要花錢,不管是音樂、遊戲還是電影效果,自然是要全部都要啊!為此小編用自己的耳朵挑選過後,為大家推薦華碩的ROG Theta 7.1! 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款耳機能夠具備環繞7.1環繞音效,利用內建四顆高解析度ESS 9601音效晶片來驅動單體,提供精準的聲音定位,讓玩家不論追劇還是組團對戰,都能夠感受到細膩的音場變化,宛若虛擬世界化為現實,而自己則成為了主角。 在音樂的表現的部分,除了4顆音效晶片之外,還加入了獨立的DAC以及SupremeFX S1220A音訊編解碼器,讓耳機能夠支援Hi-Res高解析音樂,還原出歌曲中的每一個細節。 此外,考量到現今的耳機多移除了3.5mm耳機孔,加上耳罩式耳機體積大,需要較多推力來驅動耳機,ROG Theta 7.1直接捨棄3.5mm耳機頭,改成USB Type C作為連接方式,並在耳機上設計了PC/手機的功能切換鍵與音量調節鍵,讓玩家的手機可以更輕鬆的帶動耳機,提供豐沛的音量與細節。 至於長時間配戴所需要的舒適度上,華碩直接給予了兩種不同的耳罩供玩家做使用,一個主打柔軟舒適,另一個則主打快速散熱,且不論是哪一個耳罩,體型都相當的巨大,可以相當穩固的包覆住耳朵,將外界的噪音給隔絕,小編在辦公室戴上之後,不用開音樂就已經幾乎聽不到其他編輯們說話的聲音了。 雖然說耳罩式耳機是為了給注重聲音享受的玩家所設計,但在家辦公,還是會也需要用到麥克風的時候,Theta 7.1在這個部分具備了可拆卸式麥克風,並導入了AI降噪技術,能夠分析環境中各種可能的噪音並將以消除,這項技術還獲得了知名語音聊天軟體Discord與TeamSpeak的認證,因此那怕開會時、家中的其他成員在身後吵吵鬧鬧,也不必擔心對方會聽不清楚玩家的聲音。 最後,ROG招牌的RGB燈效當然也是準備好給玩家,透過Armoury II軟體便能打造出千變萬化的燈光效果,還能夠詳細的針對各項遊戲場景設定EQ等化器,打造出最喜愛的聲音效果,讓ROG Theta 7.1進一步的在各方面都展現出平衡且優秀的一面,滿足各種環境和需求的玩家。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名稱:耳機ROG Theta 7.1 •官網: •賣場: •市售價:8,990 不管是在家自行隔離還是遠距辦公,除了要能夠自行穩定工作以外,重要的還有和其他同事溝通的能力,這點雖然許多通訊軟體都已經可以做到,文字溝通絕對無疑慮,可是一旦和視訊有關時,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總不能每次都依靠手機或行動裝置的前鏡頭吧!(拿久手痠XD) 撇除如果是用筆電或平板作為主要工作平台的玩家,因為這類平台本身普遍會提供前鏡頭的設計,真正有需要進行視訊會議時可以直接使用。但如果是使用一般桌上型電腦的用戶,這時候就會需要購入獨立的視訊鏡頭了。 已經是因為需要看到人才能溝通的會議了,成像的畫質表現自然是不能太差,獨立的視訊鏡頭相對於一般筆電或平板、甚至手機的優勢在於硬體規格彈性更高,已依般的筆電來說好了,多數筆電前鏡頭規格仍停留在720p年代,成像的畫質並不清晰,這在視訊會議時可能會帶來些許的視覺問體;即便畫面問題能解決,筆電本身的喇叭麥克風效果也相對不佳,因此,整體來說,還是採用獨立的對應裝置會比較適合。 回過頭來看,目前市面上的視訊鏡頭種類繁雜,尤其玩家如果上網路商店搜尋也能找到一拖拉庫的產品,該怎麼從中選擇適合的產品便是一大問題了。 最基本的要求自然就是畫質表現不能太差,這邊要先分成兩種工作類型,第一種就是以YouTuber或是直播主這種影像創作者相關的用戶,自己需要直接入鏡且必須是做為內容一部份的玩家,這時候要選擇的畫質建議可以達到1440p甚至2160p,更新率速度也要至少擁有穩定的60 FPS較佳。但如果只是一般上班族或商務人士的話,應對日常的視訊會議,除非另有品質的要求,否則基本FHD解析度的成像品質就已經十分足夠。 除了影像的品質以外,也要方便攜帶或安裝使用,目前市面上多數視訊鏡頭一般在安裝上會有兩種方式,一是本身就具備獨立的支撐座可以放置在桌面上,這麼做的好處是相對來說會比較穩定,不用擔心掉落的風險,但同時也增加體積、並且佔用到桌面空間。 另一種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是能夠直接快速放置在螢幕邊框上,直接掛在螢幕上的方式攜帶和安裝上都會更輕鬆些,而且只要連接線有和電腦連接,也可以因應需求隨時將鏡頭取下、以手持的方式進行視訊也是可以的。 最後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查看選擇的產品是否有提供額外的軟硬體功能,舉例來說,部分視訊鏡頭會額外提供麥克風錄音的功能,這麼一來就可以省去玩家額外購買麥克風的成本。雖然這類麥克風無法媲美專業等級的麥克風產品,但作為簡單使用或應急的話還是非常不錯的。 軟體部分要注意是否有針對成像畫面做更多著墨,像是提供自動對焦或是曝光,或者甚至能提供更多的色彩呈現效果等等,這都能讓玩家在使用時減少更多後續處理的麻煩。 在防疫期間要做到遠距視訊不難,畢竟大家現在人手一機,直接利用手機也是能作視訊會議,但如果是用電腦或筆電的視訊鏡頭的話,就要考慮到可用的軟體,雖然目前市面上有眾多視訊軟體可用,包含像是最常見的Skype或是Teams等等都是一時之選,但敏感的玩家們想必也注意到近期一款名為Zoom的視訊軟體因為資安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這也是玩家在使用視訊軟體時需要小心的地方,須注意第三方軟體的來歷和其使用權限,避免在這段期間得不償失。 由華碩推出的ROG Eye USB攝影機,在整體設計上要先追朔到ROG旗下電競筆電近年來取消前置鏡頭的決定,畢竟玩遊戲的話比較少需要用到前鏡頭。但ROG也針對有需要的玩家額外推出了ROG Eye作為對應。 ROG Eye在外觀上來說很符合ROG的簡單低調設計,加上最主要是針對筆電而來,因此整體的大小並不大,厚度甚至也僅在17mm,可以輕易放入口袋或是安裝在筆電螢幕上方,小巧的體積在方便攜帶的同時也不佔空間。 至於硬體規格部分,ROG Eye提供基本的FHD解析度輸出,更新率則是在60 FPS,作為一般視訊日常使用是絕對綽綽有餘的。另外,針對成像結果方面,它還提供臉部自動曝光和自動對焦技術,在成像方面更清晰;顏色部分則是有寬動態範圍(WDR)效果支援,可對應前後被鏡消除過曝問題。 最後,ROG Eye也額外搭載雙麥克風設計,並採波束賦形麥克風,可藉此濾除像是風扇風聲、鍵盤敲擊聲或是遊戲音效、甚至他人人聲等等,確保即便在吵雜的環境下也能穩定收音,錄音方面ROG Eye也能以96kHz/24位元的品質進行收錄,整體的音質表現很不錯。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視訊鏡頭ROG EYE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290 要居家工作,為了能夠與公司保持溝通,那麼建議家裡至少要裝個基本型的固網,以便能進行超大檔案傳輸、語音通訊、遠端桌面/遠端連線、視訊會議…等工作上的需求。 雖說當今4G行動網路幾乎可以包辦了不少工作需求,只要有一支手機,就可以用來收公司Email、傳即時通訊(IM),甚至進入公司的行政後台以便遠端打卡…等等,而當今也有不少上班族把家裡的固網撤掉,改用4G手機來分享,但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建構智慧家庭來說,家裡裝個固網會比較方便,不僅可以減少行動網路在進行大量、持續性資料傳輸時的不確定性,且固網搭配新一代無線路由器(Router),就能將無線訊號覆蓋到家裡的各個角落,讓在家工作的空間更加自由與彈性,因此不管是防疫期間,或是平時,都頗建議家裡至少要裝個基本型的固網,以打造居家辦公室兼智慧家庭。 而當今要建構智慧家庭或居家辦公室的主要設備,除了拉固網時所附的小烏龜之外,還要一組無線路由器,以便提供有線與無線連線需求,並讓家裡每個成員都能用各式連網裝置來上網。舉凡電腦、遊戲機、平板、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手環、智慧電視、智慧音箱、IP Cam,以及各式智慧家電…等等,都可以透過新一代的無線路由器來上網,以滿足建構智慧家庭的連網需求。 由於當今Wi-Fi路由器有很多種類,隨著Wi-Fi Alliance於2018年10月發表最新基於802.11ax技術的Wi-Fi 6標準之後,無線傳輸效能又再次往上提升。簡單來說,802.11ax (Wi-Fi 6)使用到2.4與5GHz頻段,搭配高達160MHz的頻率,使其每條傳輸流的速率達到1000Mbit/s,同時還能向下相容於前幾代的802.11ac (Wi-Fi 5)、802.11n (Wi-Fi 4)與802.11g、802.11b、802.11a等標準,因此,Wi-Fi 6也被視為下世代的Wi-Fi主流。 而自2019年起,各廠商都有推出對應Wi-Fi 6的產品,除了路由器之外,不少新一代的主機板、桌機、筆電,甚至手機…等等,都紛紛開始改內建Wi-Fi 6的新標準,因此當今要選購新的路由器,都建議直接買Wi-Fi 6的產品。至於路由器的選購方面,則可以先考慮自己家裡的場域為主,來選購適當的產品。一般來說,小家庭的話,路由器可以選擇4~6天線為主,可選擇天線外漏的機種,若為美觀考量,選擇內建天線的機種也是可以的。擺設時盡量放置在家裡的正中心,以便讓家裡的各個角落都能收到無線訊號。 若家裡坪數較大,或是有樓中樓、透天厝,那麼就建議選購多台路由器,且支援 Mesh 網狀網路功能的機種,會比較合適。然後每台路由器的擺設位置就可放置在家裡需要加強訊號的地方,以將訊號延伸到更大範圍。而透過Mesh網路的相同SSID設定,讓人移動到其他路由器的覆蓋範圍時,就會自動切換,以維持暢通的無線訊號。值得注意的是,路由器擺設位置要能兼顧通風為主,畢竟路由器也是需要散熱,若放在密不通風的地方,可能造成網路掉速或甚至當機的情況。 此外,若為佈線工程因素,例如在樓中樓或是上下樓層之間,或是不好拉網路線的地方,其實也能透過多台Mesh路由器以無線的方式建立互連機制,然後再從另一端的路由器轉成以有線方式來上網,例如1F到2F室內梯之間要拉網路線會影響美觀,那麼就可以在1F和2F之間裝個Mesh路由器來互相連線,然後在2F的電腦再將網路線連接到2F的路由器即可。如此一來,室內佈線不再傷腦筋,維持美觀又能兼顧有線與無線上網的需求,可說是建構居家辦公室或智慧家庭的必備傢俬! 在路由器內建的韌體/軟體介面部份,市面上的路由器目前大多提供簡易介面和完整介面兩種。一般簡易介面提供快速設定功能,讓路由器可以馬上發揮作用,讓家裡的有線與無線上網環境馬上可以使用。至於完整介面部份,則是有更多的細項設定,以搭配各式網路應用。若有必要的話,選擇有中文介面的,使用上會更加親和。 由於居家辦公室可能會用到更多網路協定,因此選購時要看規格表那邊,是否有具備VPN、QoS、FTP…等特色,以便能配合公司的遠距連網需求。此外,流量管控功能也是必備的,以免你在與公司進行視訊會議時,被隔壁房間的小孩或其他人因為下載遊戲而卡住不動。再來就是安全性考量不可馬虎,為避免上網遭受駭客攻擊或是誤上釣魚網站,如今不少路由器有提供線上防毒防駭等功能,可自動更新病毒碼,讓您的居家上網更加安全。 防疫期間,若需要在家工作或娛樂的話,家裡勢必要拉一條固網才行,以便能與外界溝通。一旦拉好固網時,接下來當然是要有一台好用的路由器才行啊! 這次推薦的路由器,為華碩ZenWiFi AC (CT8)三頻AC3000家庭Mesh Wi-Fi系統,名字看起來很長,但只要記住型號是CT8,是主打三頻AC3000的Mesh系統,包裝裡面含有2台高階路由器,提供最大涵蓋範圍高達150坪(4個以上房間)的能力,收訊無死角,賦予玩家無論是辦公或是娛樂,都能享有流暢不中斷的網路連線體驗。 外型採用獨特的長橢圓柱狀設計,將6條天線內建於機身內部,45度天線能確保多樓層住家的收訊強度,搭配垂直外殼、天線與電路板之間的間隔,可大幅降低Wi-Fi訊號干擾。機身以特別設計的通風口來增加氣流,以及雙散熱器來發揮最高散熱性, 可說是融合了時尚美觀、強大散熱與無縫連線能力於一身。 內建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提供2.4GHz + 5GHz x2共三頻、最大頻寬加總為400+867+1733共3000Mbps的總體無線傳輸速度,具備MU-MIMO與傳輸分析功能,多人同時連線亦可保持通暢無阻。主打功能就是將兩台路由器透過ASUS Router App來輕鬆建構出相同SSID的Mesh網狀網路,讓玩家走到哪都能偵測並自動切換,為住家每個角落帶來強大且完整覆蓋的Wi-Fi訊號,在家辦公也能享有如同公司的網路環境一樣,提供穩定連線且高速傳輸的需求。 在連接埠方面,每台路由器皆提供4組Gigabit LAN埠,可以連接桌機、筆電、遊戲機,或是其他3C裝置,若上下樓層不易拉網路線,亦可透過Mesh網路來建構無線轉有線的環境。另提供一組USB 3.1 Gen.1埠,可連接行動硬碟、隨身碟,當成簡易的NAS網路磁碟機,以進行檔案共享或下載神器等應用。 在設定功能方面,CT8除具備一般路由器的必備功能之外,還提供由趨勢科技提供的終身免費網路安全功能,確保您連網裝置的隱私受到保護。另有家長管理功能,以保護家人免於受到不當網路內容的影響。此外,要是固網突然斷線,玩家亦可透過手機的4G網路連到路由器來做應急,讓工作仍可繼續完成。因此,CT8可說是包辦了在家辦公或娛樂的一切高速網路連線需求,值得玩家入手!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路由器ZenWiFi AC (CT8)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9,990 俗話常說,資料無價,因此要經常備份,這已經是現代數位經濟中的必備常識。一般專家都建議資料備份3-2-1原則,亦即至少要3份備份、使用2種形式,其中1份放異地。以第一原則來說,除了放在電腦硬碟與雲端硬碟之外,您還是要準備一台隨身硬碟,以備不時之需。 由於當今資料越來越龐大,這些大量的影音、照片、3D繪圖、大型資料庫… 等檔案,加起來隨便都是幾百GB,要是透過雲端來傳輸,不僅實在太慢,而且有些商用雲端硬碟服飾是上傳免費、但下載就要花費,這樣一來只要有大量下載需求時,就非常不划算。因此我們建議選擇外接式SSD,以用來即時且快速複製與備份您的大量寶貴資料。 雖說目前還是有人在使用外接式HDD,但其有不少風險,包括使用時不能動到、振動到,有些早期的可攜式HDD還要連接Y-Cable來提供足夠電力,但若電腦也是比較老舊的話,可能會因為USB電力不足而導致讀寫品質降低,增加日後讀取錯誤的機率。此外,HDD最大的劣勢,在於讀寫速度已經達到物裡極限的200MB/s了,很難再往上提升,若要快速複製大量的資料,就得等很久~很久~很久!不僅會降低生產力,在等待的期間也會火冒三丈! 若改使用外接式SSD的話,就能擁有不少便利性!插入電腦後即可立即存取,不用像HDD那樣需等到馬達轉速穩定後才能存取,此外其優點還有速度更快、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更方便攜帶,且只要單條Cable的設計讓連接上也更方便,甚至新款產品已紛紛改用USB-C規格來設計,讓正反插入皆行,使用上更加方便。 至於容量部份,目前外接式SSD也已經到達1TB甚至2TB的等級,幾乎可以取代傳統外接式HDD。因此若您需要居家工作,或者需要分梯次,變成單數週在家、雙數週在公司這種輪流上班的狀況,都建議您準備一台外接式SSD,如此就能透過高速的讀寫速度,在遵循公司資訊安全政策之下,來快速將工作資料備份與轉移完成,以便在家裡或在公司都能快速就位,輕鬆工作。 在規格方面,目前外接式SSD有分成USB介面(內建SATA或NVMe SSD)與Thunderbolt 3 (NVMe SSD)兩大類。先說前者好了,目前可以分成USB 3.2 Gen. 1 (SS5,最高5Gbps頻寬)、USB 3.2 Gen. 2 (SS10,最高頻寬10Gbps),以及最新USB 3.2 Gen. 2 x2 (SS20,最高頻寬20Gbps)。也就是說,目前USB介面的外接式SSD可分成這三個速度等級。SS5的通常是內建SATA規格的SSD,SS10的通常是內建M.2 NVMe SSD,而SS20則是當今最高等級,內建高速M.2 NVMe SSD。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USB規格): (1) USB 3.2 Gen. 1 (SuperSpeed 5Gbps, SS5): 內建SATA 6Gbps的2.5吋或mSATA SSD,有些是內建SATA M.2 SSD,讀寫速度上限550MB/s (2) USB 3.2 Gen. 2 (SuperSpeed 10Gbps, SS1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1000MB/s。 (3) USB 3.2 Gen. 2 x2 (SuperSpeed 20Gbps, SS2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2000MB/s。 至於後者,也就是Thunderbolt 3 SSD,理論上限就是40Gbps,速度比上面三者快,但價格也比較貴。這類SSD必須搭配支援Thunderbolt 3埠的電腦才能使用,由於Thunderbolt 3也採用USB-C接頭設計,很容易與USB 3.2 Gen. 2搞混。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Thunderbolt 3規格): (1) Thunderbolt 3 (40Gbps): 內建PCIe 3.0 x4的NVMe SSD,理論讀寫上限可到40Gbps,但目前的產品大多讀寫上限只到2800MB/s至3000MB/s。 值得注意的是,若將USB 3.2 Gen. 2 (SS20) SSD連接到Thunderbolt 3埠,則會降至SS10的模式來運作 (主要是Thunderbolt 3與USB 3的共規只到USB 3.2 Gen. 2的SS10);相反的,若將Thunderbolt 3 SSD連接到純USB 3埠的話,則系統會認不到,因此購買時要特別注意! 從上述可得知,目前外接式SSD的兩大主流規格。以Thunderbolt 3 SSD來說,由於必須搭配有Thunderbolt 3埠的電腦系統才能使用,只連接到純USB 3埠是認不到的,因此Thunderbolt 3 SSD的流通性不及USB SSD那樣廣泛,比較適合非常需要即時存取的工作站應用,或是需要高速且大量的資料存取的專業人士,來選購使用。 若沒有需要用到那麼高檔的產品,或是預算考量的話,其實買USB規格的外接式SSD即可。至於要選SS5、SS10、SS20哪個速度等級,則端看個人偏好。以SS20來說,目前大多數電腦的USB埠,普遍支援到SS10 (USB 3.2 Gen. 2)而已,要等今年度開始有越來越多新世代主機板紛紛支援到USB 3.2 Gen. 2 x2之後,或是加裝,SS20 SSD才有效能發揮的空間,不然現階段只能降速到SS10或SS5來運作。 那麼退而求其次,到底要選SS10?還是SS5等級呢?這就端看個人喜好。若有經常性備份,以及當成線上即時存取使用(亦即會連接電腦來直接開啟檔案、存取檔案,甚至執行可攜式應用程式),那麼就建議選擇SS10。由於這類型的SSD速度可達1000MB/s,因此拿來製作成Windows To Go,透過外接式SSD來開機,也是不錯的應用。 至於比較重視時尚外觀、外型輕巧,且要資料備份時才會拿出來連接電腦使用,一般情況幾乎是並不會拿來當線上存取使用,此外若速度上比較沒要求一定要跑很快,且希望跨平台使用(Windows/Mac)的話,那麼SS5等級的外接式SSD對絕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其實就非常夠用了。 俗話說,職場在走、外接SSD要有。相信玩家們在工作期間,總是會產生不少的文件資料,而這些重要檔案若只存放在電腦硬碟內的話,風險是相當高的。因此除將重要資料備份至雲端硬碟外,平常也建議備齊一台可攜式SSD,一來可加速資料複製、不像HDD慢吞吞。二來若要同事做資料交換的話也比較快又方便,且不怕摔到。三來就是若需要居家工作的話,可攜式SSD也是最快能在家裡建構與公司相近工作環境的絕佳儲存裝置,因此建議平時就備齊這類產品,防疫時期也能快速為工作就定位! 這裡推薦的可攜式SSD,為Seagate推出的One Touch SSD,外型超迷你,僅75mm x 55.5mm x 10mm比一張信用卡的長度還短小,且只有65公克,放在隨身包包也非常方便,個人數位資產隨手帶著走。外型設計方面,其正面採用黑色織紋布料材質設計,另有白色版,有500GB與1TB等容量 (該系列另有迷彩特別版,有紅/灰白/藍/綠等迷彩色,容量有500GB),再搭配Seagate Logo的標籤,賦予優雅且時尚的個人品味。 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可相容於Windows與Mac平台,各種超大檔案存取也沒問題。在軟體方面可不馬虎,搭配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只要建立好備份計畫,輕鬆一按,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備份與同步起來。透過其隨附也是編織線設計的USB 3.0連接線,可提供高達400MB/s的傳輸效能,幫用戶的資料快速備好備滿。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438.47MB/s與261.73MB/s,效能還算不錯。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225MB/s,遊戲檔案大約138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400MB/s以上的水準。因此,在高效能與大容量設計之下,玩家可以自己建立好完善的資料備份計畫,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個人重要資料全部備份起來。 此外,為方便創作者使用上的便利性,One Touch SSD隨附Mylio Create一年訂閱服務,以及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用戶註冊完產品後,即可馬上使用這些功能強大的創作類應用程式。前者是一款直覺的照片管理程式,可整理、建立回憶,並在多台裝置上編輯、分享與同步照片,讓生活回憶更加井井有條。而後者可使用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處理照片特效與編輯,以方便創作者無論是工作上或是個人照片上的修圖需求。 提供3年保固,Seagate One Touch SSD簡言之,其以時尚外型、超迷你的體積與輕薄的重量,是上班族、創作者與粉領族絕佳的備份利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One Touch SSD • 官網: • 賣場: (黑) (白) • 市售價:(1TB) 4,890 ; (512GB) 2,790 俗話說:玩,也是要講究效率的!相信玩家們不管是工作或是玩樂上,都有不少程式、資料、照片、影片、遊戲檔案、影音直播…等需要進行經常性的備份與傳輸,而這些檔案通常都不小,如果這些資料是必須要在工作地點或是家裡之間做傳遞,那麼一般都會建議準備一台外接式SSD,且最好是越輕薄越好,以便輕鬆且快速地進行超大檔案的傳輸與轉存。 而在眾多可攜式SSD中,Seagate為玩家量身打造了全新的輕巧超薄的可攜式SSD,採用俐落的極簡造型,表面鋁製外殼,提升散熱效率,再搭配黑色主題與綠色邊框設計,並提供綠色LED燈效,在檔案存取時有呼吸燈的特效,以搶佔玩家們的眼球。 在體積上也非常小巧,僅9.1mm x 79mm x 93.45mm,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高度,重量也只有140公克。至於容量方面則有500GB、1TB、2TB等容量可供選擇。其連接埠也採用最新USB-C規格,可正反插拔,提升使用上的方便度。 擁有防震能力,BarraCuda Fast SSD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因此可遊走於Windows與Mac平台,不用擔心超過4GB大檔案無法寫入的問題。透過隨附的USB-C to USB-C傳輸線,以及USB-C to USB-A傳輸線,讓玩家可以連接到各種桌機或筆電,透過其提供高達540MB/s的傳輸效能,可以幫玩家快速將資料做好備份,甚至玩家可以將遊戲檔案直接安裝於外接式SSD,以便直接快速啟動遊戲,這樣一來可以不需佔用到電腦的硬碟空間,二來可以隨時帶到哪兒玩到哪,不需要每台電腦都要安裝遊戲。 在軟體方面,透過其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玩家只要建立一次備份計畫,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進行備份與同步。此外Seagate也隨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玩家可以透過其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進行修圖,或加入各種特效照片,以便玩家輕鬆進行各種圖片的修圖需求。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539.26MB/s與301.16MB/s,效能絕佳。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413MB/s,遊戲檔案大約277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515MB/s以上的水準。因此,這款SSD擁有超高效能與絕佳的便利性,幫助玩家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各種重要的檔案備份起來。 提供3年保固,整體而言,Seagate BarraCuda Fast SSD,以黑色搭配綠色的主題配色,提供呼吸燈效果,搭配其輕薄設計,與高達2TB的容量,讓玩家能將各種超大容量塞好塞滿,是玩家們必備的資料備份神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BarraCuda Fast SSD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2TB) 9,590 ; (1TB) 4,590 ; (500GB) 2,950 中篇先介紹到這裡,下篇即將上刊!敬請期待! (本篇)
-
HyperX 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 feat. HyperX ChargePlay Base Qi充電板套裝組合,入手體驗無線世界無限暢遊!
打Game的時候如果搭配一款電競耳機,無疑是可以讓玩家聽音辨位更加精準,要是還具備高感度麥克風的話,那隊友間的聯繫就更不會有聽沒有懂了(XD),不打Game單純聽音樂時也能夠極佳表現聲音特性更是再好不過,尤其是追劇看Youtube時,具備十足的沉浸感搭配使用就更完美了,只是這樣一款耳機可就要玩家仔細挑選了。 這次小編入手了一整套的無線耳機組,包括了HyperX 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以及ChargePlay Base Qi無線充電板,這兩者搭在一起可以創造甚麼火花呢?來開箱試用就知道囉! 如果對HyperX的產品不陌生的話,可能會覺得「Cloud Fight」名稱很面熟?! 沒錯!除了新推出的Cloud Fight S之外,還有前代Cloud Fight與CloudX Fight(可對應XBox)這兩款,從下面的比較表可以看出基本差異,而這次入手的則是Cloud Fight S這一款,少了耳罩燈效、多了Qi無線充電與7.1環繞音效,細節上的小差異就透過開箱來仔細瞧瞧吧! 光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到彩盒設計仍舊維持HyperX的紅白搭配色調,而且彩盒上頭的特色標示已經把這款Cloud Fight S的特別之處都一併標上了,基本上整款產品的特點仍舊保有原本定位在電競級耳機的水準,反而更低調的取消了RGB燈效設計(只有麥克風有一圈LED),雖說是電競等級,但卻不外露的提供了玩家高階的優質音樂反饋(具備遊戲和語音效平衡功能);Qi無線充電以及這一版才有的7.1虛擬環繞音效算是主要特色,搭配上更新後的高感度麥克風(採用駐極體電容式元件、雙向指向性/降噪),確保遊戲中與隊友通話的聲音品質是相當清晰的,更有經過TeamSpeak與Discord認證,以及Sidetone麥克風側音監聽功能,連線通話更具自然性與舒適度。 Cloud Fight S同樣也採用了記憶泡棉+人造皮革的耳罩設計,配戴上仍舊顯得舒適度極佳,畢竟具備了長達30小時的續航力,舒適度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頭帶位置也設計了舒適泡棉+人造皮的緩衝區塊,耳罩角度可達90度旋轉,方便玩家於不使用時掛於頸上不會卡卡的(可轉90度貼在左右肩上),左耳下方為功能按鍵區,包括啟動開關與7.1聲道切換、Micro USB充電插孔與麥克風模組插孔都在這一區,便於左手操作,右耳下方則是音量調整。 左耳外蓋上面則是獨特設計的自訂義按鈕,一共分為上下左右4個位置(預設:上「SideTone監聽」、下「麥克風靜音」、左右「Game Chat遊戲與語音平衡」),玩家可依需求或使用習慣自行定義這4個按鈕的多媒體功能,包括像是播放/暫停、下一首/上一首、靜音、調高/降低麥克風音量…等等,可以在HyperX專屬的NGENUITY軟體中調整設定。下面就先來看看Cloud Fight S的開箱部分吧! 前面小編有提到,這次入手的是一整組的無線產品,除了剛剛開箱的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之外,另一款搭配的則是ChargePlay Base無線充電板,其實這款充電板早在去年底就已經露臉,只不過當時國內尚未正式開賣,這次一併開箱看個究竟囉! 彩盒外觀仍舊是保有HyperX的紅白配色調性,打開後可以看到說明書以及充電板本體(尺寸大小215.04mm x 90.91mm x 17.36mm),另外就是AC充電器與Type-C連接線;產品的特色包括了:採用Qi認證的無線充電協定、可同時快充2台裝置、具備LED充電狀態指示燈等,而快充輸出最高合計15W,快充板的重量也僅135g,相當輕巧。 除了兩端可以同時快充2台裝置之外,由於採用的是Qi規範,所以只要是符合Qi協定的無線充電產品基本上都可以放在上面使用,包括了常見的手機、滑鼠以及耳機等等,中間的LED指示燈(紅色)會在充電時恆亮,若上方放置的裝置充電已完成則會熄滅,方便玩家一眼辨識是否為充電狀態,若是搭配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的話,另一端可以提供做為手機充電或是同樣HyperX滑鼠充電,等於隨時讓無線裝備保持在滿電狀態。 HyperX在電競產品的觸角上可以說越來越廣,除了記憶體、SSD之外,周邊產品也是陸續有在更新,鍵盤、滑鼠的部分應該大家也都相當熟悉(站上也介紹過許多款),這次的耳機+充電板倒是又開創了玩家新視野,如果是HyperX信仰粉,又可以增加收藏品了。 先來試試Cloud Fight S這款無線電競耳機,實際入手的感覺第一眼是覺得低調,有別於一般常見的亮面設計改採平光霧面的黑色系風格,也不易沾染指紋,雖定位在電競耳機、但去掉了原本的RGB燈效(連側邊的Logo都不再發光),將重心移回耳機的聲音本質上面,並加入了無線充電與7.1聲道環繞音效功能,這一點小編是頗讚賞的;如果去稍微比較一下與前代Cloud Fight的規格,會發現在頻率響應的部分新版S為10-22KHz、聲壓級99.5dBSPL/mW at 1kHz、失真率<1%都比前代更低,麥克風也提升到雙向、降噪、感度更佳,另外,LED也僅在麥克風位置有一環顯示。 續航力同樣維持在30小時,不過少了RGB發光的額外耗電(笑),應該可以更加提升實際使用時間吧!這裡小編要特別強調的是,這款版本並沒有3.5mm插孔,所以只能夠無線連線,所以要記得經常充電啊,這時候拿來搭配的ChargePlay Base充電板就很合適了,只要玩家不使用的時候就把耳機往充電板上一放就行了,也免去還要插上Micro USB連線充電的麻煩。 實際體驗的部分倒是頗令小編滿意,配戴的舒適感極佳,戴上一整天也不太會有壓迫感,頭帶與耳罩皆採記憶泡棉+人造皮設計的舒適度OK,耳罩的包覆性不錯,左耳的4顆多媒體按鈕可以依需求做設定,不過小編大都讓音樂循序播放的情況下,反而是左耳下方的7.1聲道小按紐比較常用到,會切換來聆聽看看差異性,特別是在看演唱會的影片上,開啟7.1聲道環繞功能提升了臨場感受的強烈度(有明顯差異),這模式大推。另外,打Game時候的確啟動7.1聲道功能也有助於聽音辨位,吃雞打掛殺敵人、很需要! 除了左耳的功能鍵外,音量調整設計在右耳下方,採無段滾輪的模式,方便玩家音量微調;還有一項要特別提的是,擔心無線耳機的連線狀況與連線距離的話,這款版本小編在使用上也是滿意的,一旦連接後,無線的連線狀態算是相當穩定,打Game模式下無掉線情況、聽音樂跟追劇模式也同樣不會有延遲問題,超過預設時間不使用時,只要重新按下左耳下方的啟動開關(綠燈亮),就會快速的重新連線,等於也預設耗電的節約情況(自動進入省電模式),至於使用距離官方是標示20公尺,實際測試下,基本上小編在80坪的辦公室內走來走去一樣是連線OK,等於就算在家裡使用,也可以戴著耳機播著音樂,隨時客廳、臥室、書房與電腦桌前任意遊走都能盡情享受不受限。 耳機的90度轉折設計也是方便使用的一點,由於可90度平轉,所以掛在頸上的時候也不會卡卡的,轉一下就可以貼在胸前鎖骨位置,想使用時就可以一轉再拿起來戴上,適合移動狀態(符合人體工學!)。需要充電時,直接放在桌上的ChargePlay Base充電板上即可,由於可以支援2台無線充電,小編的Samsung S20就順便地佔了一邊,另一邊就是Cloud Fight S的專屬位置了。(附帶一提,充電板總合計可提供15W快充,單邊充電為10W) 雖然官方是說可以有30小時的續航力,其實搭配上充電板之後,大概就是無限續航力了,小編基本上不使用時都是放在充電板上,所以永遠都是飽滿電力,整體一套的搭配,放在桌前也是美麗的風景呢! 想要自行定義左耳的多媒體功能按紐,那就得下載專屬的「HyperX NGENUITY」軟體了,基本上可以直接在Microsoft Store上取得(首次使用也會跳出安裝下載詢問),安裝後就可以看到NGENUITY介面,從設定可以選擇呈現的語言為繁體中文,也可以設定Gamelink自動連動遊戲;軟體介面提供的功能也很簡單可以看到與自行設定,Audio選單可以設定「音量」、「麥克風」以及「SideTone監聽功能」,也可以啟動/關閉「7.1聲道環繞音效」,「Game-Chat遊戲與語音平衡」調整也在這個選單中。 至於另一個選單「按鈕」則是針對左耳的4個多媒體功能鍵自定義,不想要原本預設的:上「SideTone監聽」、下「麥克風靜音」、左右「Game Chat遊戲與語音平衡」,也可以自行變更成常用的其他功能,像是音量調整或是播放/暫停與上一首/下一首等等,選擇性很多,玩家可以自行一一做查看之後在確定要選哪4個。 總和前面的硬體設計功能的提供,也算是一款軟硬兼具的產品了(這邊就沒有RGB的調色選單囉!哈 這裡也順道提供一下這兩款產品的官方介紹影片,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與ChargePlay Base Qi無線充電板,提供給玩家一個美好的無線世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RUr0A5aOc ▲CloudX Flight S – 無線電競耳機,適用於 PC 和 PS4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v=9Sko5uv-LTk&feature=emb_logo ▲Qi 無線充電板 – HyperX ChargePlay Base 廠商名稱:HyperX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上)
自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至今已演變成全球大流行的情況,為對抗這次疫情,全世界都陷入如臨大敵一般的氣氛。由於人類對於這次病毒的特性尚未完全掌握,加上微軟比爾蓋茲也預測,這次疫情會持續到2021年秋季之後才結束,在疫苗問世之前,人們仍有感染或復發的風險。因此,在這段期間,大家仍因注重防疫工作,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與旅行。 然而,前陣子仍不時爆出一些境內感染,或是群聚感染的現象,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發文,建議停辦各式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以上的集會活動。為此,不少公司早已擬定遠距工作的計畫,甚至已有不少公司已在針對居家上班進行分組演練中,至於學校也因為疫情風險,紛紛改成線上課程,讓學生們可以在家上課,甚至考試。以公司、各機關、學校來說,要如何舉辦遠距會議或課程,同時兼顧安全與品質,則是目前大家所面對到的問題。 至於個人部分,針對這次的疫情,若需要在家工作的話,除了準備必要的民生物資之外,在工作用品部份-也就是3C產品,要怎麼因應這次疫情以配合公司的遠距會議需求,在家裡安設好一切所需要的「傢俬」呢?隨著這次疫情的影響,宅在家工作的情況將會持續好一陣子,而當宅經濟需求爆增,這勢必將會改變既有的工作型態,同時衍生出一些新興行業,甚至新創行業也都可能改以在家上班為主、在辦公室為輔,讓上班這件事情,可以從辦公室延伸到家裡。 以下,我們將針對居家防疫期間,如何建構自己在家工作、遠距工作所需要的各式生財工具,我們分成11種產品大類別,除介紹不同產品類別的選購術之外,也會推薦值得入手的產品,以便「Work from Home」(在家上班)也能輕鬆應對,而下班後也能運用這些工具來「Play at Home」(在家玩樂),看完本文,就可以一次搞定宅在家裡所需的各種傢俬! 上篇 主要傢俬推薦: (1) 筆電/平板、(2) 整機/NUC、(3) 螢幕 中篇 必要周邊推薦: (4) 鍵鼠/喇叭耳機、(5) 視訊鏡頭、(6) 路由器、(7) 外接SSD 下篇 附屬傢俬推薦: (8) 印表機、(9) 投影機、(10) 軟體、(11) 空氣清淨機 對於現在許多家庭和上班族來說,平時上班公司會提供所有的辦公用品,下班回到家之後,用手機就能搞定日常各項的視聽娛樂,已經很少在家中需要用到電腦,以至於甚至根本就不買來占空間了。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公司行號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開始或即將實施遠距上班,在家工作就不得不選購一台電腦。此時,一些玩家可能會考量的比較久遠,畢竟疫情只是一時的問題,既然都咬牙斥資用血汗錢買了生財工具,為了未來可能臨時上班或出差需要,可能就會考慮買一台筆電或平板來滿足現在與未來。 現今的筆電市場在規格方面有走向M型化的趨勢:一邊是主打輕薄好攜帶的商務筆電,另一邊則是主打效能至上的電競筆電。對於偏好輕薄筆電的玩家,不外乎是看中它的機動性,輕巧的機身幾乎任何地方都能使用,那怕連張桌子都沒有,也只需往大腿上一擺即可開始辦公。 在效能上,因為空間和重量的考量,多半是使用低電壓版本的處理器,在挑選上如果沒有特別對影片剪輯或是程式運算等,需要維持長時間高效能需求的話,在目前筆電處理器還是Intel盤據的情況下,選擇大約Intel Core i5等級的處理器其實就已經足夠面對大部分的工作上的性能要求。 至於工作內容涉及到2D影像處理,如:繪圖、修圖等工作,則視自己工作量決定要購買的等級,以繪圖來說,平時設定畫布尺寸如果約落在A4 300 DPI (大約800~1000萬畫素)的情況,Core i5處理器即使是低電壓版本也還是足夠應付的。當然如果尺寸很大、轉檔數量很多,就真的建議忍痛多花大約1萬多元上Core i7的版本吧! 另外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輕薄筆電在I/O連接埠設計上會比較精簡,除了USB孔會比較少之外,也可能會將HDMI、RJ45網路孔都整併到USB Type C中,因此建議玩家評量一下電腦周邊的使用情況,並確定機款所提供的I/O種類,來評估是否需要額外購買線材和USB擴充埠。 至於記憶體和儲存空間的部分,有一些品牌的輕薄筆電是沒有辦法在事後額外擴充升級的,這一點在購買之前需要先確定好自己日常的使用習慣。一般來說,日常文書處理具備8GB RAM配上256GB以上的儲存空間其實就算是足夠了。 如果玩家除了一般文書之外,還有繪圖、攝影的工作需求,在規格上可能就得提升到16GB+512GB以上的組合了,這一類的工作比起CPU,記憶體和儲存空間上的需求反而更加吃重。特別是攝影工作類的玩家,除了RAW檔本身的體積就不小之外,在照片導入PhotoShop或是Lightroom的時候,硬碟的讀寫速度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所以俗話說攝影窮三代,不是在開玩笑的)。 倘若工作的內容需要較高的性能要求,像是影片剪輯、3D運算、動畫製作等,或是難得上班免通勤,省下來的時間終於可以讓自己能夠耍廢玩樂,卻又苦於家中或租屋的空間有限,擺不下一整組高階電腦設備,針對有這部分的要求的玩家,電競筆電就成為了最直接的選擇。 電競筆電的CPU在效能變化幅度上就比起商務輕薄筆電要來得更加劇烈,除了等級不同之外,各個廠商的調教和散熱方案也會造成劇烈了影響,例如在之前為各位介紹的中,同樣都是使用Intel Core i7-9750H,在Cinebench的CPU跑分上,ASUS的X571對比GIGABYTE AORUS 7,前者得分2109,後者則為3072。 雖然CPU在效能上站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這不代表玩家就一定要相CPU視為優先,若是對影片剪輯和程式開發的玩家來說,CPU對工作效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當玩家是為了能夠玩遊戲而購買時,CPU對於3A級遊戲的影響反而沒有顯示卡來得直接。 即便玩家是從事要求電腦各方面效能的3D圖像工作,不同程式之間CPU的吃重比例也不一樣,玩家不妨在購買前先利用效能監視器或是在網路做功課,來避免把大量的金錢投資在對生產力幫助不明顯的項目上。 至於顯示卡就是電競筆電的精髓所在,顯示卡的等級幾乎可以確立電競筆電在各方面的定位,除了厚度、散熱與重量,更是會直接決定價格和遊戲方面的體驗,所以玩家必須想好自己所要遊玩的是哪些方面的遊戲。 如果玩家想玩的遊戲偏向大宗類型的線上遊戲,在顯示卡等級方面選擇大約到NVIDIA GTX 1660左右時就相當充足,不過如果是想玩到3A級大作,顯示卡可能就得到拉高到RTX 2060以上的才能應付了,不過這部分就得看玩家到底對於畫質有多高的期待了。 此外如果玩家的工作內容涉及3D圖像設計,對於3D渲染方面的需求吃重到一定的程度時,電競筆電使用的遊戲型顯示卡對於工作上的效率就不是那麼理想了。此時玩家可能得考慮選擇使用搭載NVIDA Quadro系列或AMD Radeon Pro系列的工作站筆電,這一類型的筆電所使用的顯示卡是專門針對3D運算所開發的,對於3D設計與渲染會更加的有效率。 在說完了CPU和GPU之後,在性能和價錢上會構成影響的當然還包括了RAM和儲存空間了。普遍來說,高性能筆電在擴充性上會來得比較彈性一些,所以會額外預留或允許玩家在這部分自行升級與擴充,當然也是有一些筆電在這部分是完全焊死無法擴充的。 撇開後期覺得有不足需要再追加的情況外,一般購買筆電的時候還是建議以滿足需求為最優先考量,畢竟大部分的筆電如果打開外殼自行擴充,會被原廠認定是破壞保固的行為。在記憶體和儲存空間的搭配上,玩家如果只選擇玩線上遊戲,目前主流電競筆電搭配的8GB的記憶體其實就已經足夠了,如果是喜歡玩3A大作則來到16GB會比較理想。 硬碟則看玩家的遊戲數量,以線上遊戲來說,硬碟速度對於遊戲體驗的幫助是比較有限的,所以玩家如果遊戲特別多,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選擇256GB SSD搭配1TB HDD就好,而喜歡3A大作的玩家因為需要購買的筆電等級較高,一般來說SSD的容量都有到達512GB以上,當然如果能夠來到1TB以上就更好了。 影片剪輯、攝影、動畫製作等需要用到大量媒體素材的玩家,記憶體建議至少上到16GB,畢竟這類型的工作只要素材和圖層一多,很容易就把記憶體整個佔滿,輕則造成操作Lag,重則…小編覺得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在儲存空間的選擇上,當然是多多益善,不過如果預算有限,建議至少來到512GB,並額外搭配一顆1TB至2TB的外接式硬碟(選購的建議可參照:外接式SSD篇),平時將會用到的素材放在電腦中,暫時用不到或已經完成的素材則移到外接式硬碟,以節省寶貴的容量。 除了看不見的硬體容量之外,筆電廠商近幾年還喜歡在螢幕上大做文章,特別是不少機型都加入120Hz或更高的螢幕更新率,玩家可以將它視為加分項目就好,日常工作可以因此享受更加絲滑的捲動效果,至於在遊戲中嘛…要讓遊戲跑到120FPS以上,不是畫質受傷,就是荷包受傷,若沒有餘力,小編個人是不建議這樣傷害自己啦! 如果玩家的主要工作內容比較單純,以純文字工作或簡單的PPT製作為主,其實平板電腦也不失是一個選擇。除了價格更具競爭力之外,平板在普遍的規格上還具備更高的行動力和續航力,加上現在的硬體和軟體周邊其實都越來越完善,要勝任簡易辦公已經不是不可能。 雖然近幾年中高階的Android平板在市場的數量減少了不少,但也因此,能夠在市場留下的,也就必定有其過人之處。Android系統向來以開放自由聞名,在經過Google以及各家開發商的長期打磨之後,軟體與系統生態已經相當完整。 在辦公軟體方面,玩家其實有很多的選擇,光是Google本身就有提供的一系列的辦公程式,而且在功能上已經相當完整,加上強大的雲端整合能力,讓玩家可以達到幾乎無縫的在平板、手機、電腦接力工作,而且只要連著網路,所有編輯的內容都會即時存檔,玩家不用擔心中途發生意外,造成辛苦工作半天的檔案因為沒有存檔而全部消失不見。 對於不是微軟Office全家桶系列,就用不習慣的玩家也不要擔心,微軟已經為自家Office系列推出行動版了,常用Word、Excel、PowerPoint全部都包含在其中,在整體的操作也與桌面版非常相似,加上Android系統本身就支援多工,部分平板甚至是能夠切換成「桌面模式」,使得整體的操作真的相當逼近Windows筆電。 支援性廣泛的配件也是Android一大特色之一,除了能夠把平板立起的小工具之外,無線鍵盤是絕對必敗的產品項目,理由相信應該不用小編多說吧?畢竟用觸控螢幕大量輸入文字也未免太痛苦。 此外Android平板本身是能夠支援無線滑鼠的,玩家可以視自己的需求添購。最後由於平板本身只有一個連接埠,小編建議可以額外購買一條USB轉接線,方便玩家如果有大量檔案時,可以利用隨身碟或是記憶卡將的內容導入/出。 說到平板,怎麼可能不提到其始祖iPad呢?被許多玩家譽為CP值最高的蘋果商品,在價格和性能上絕對是很有產品能與它競爭的,在過去許多人會認為蘋果的iOS系統過於封閉,娛樂或許不錯,但辦公可能就比較困難一點,不過近幾年蘋果似乎有意將iPad系列打造成新一代生產力工作,在許多方面都讓其在功能上越來越接近一台筆電。 iPad在近幾年的更新上添加了許多可以讓輕辦公更加便利的功能,例如:分割視窗、讀寫USB裝置等。分割畫面的功能也在更新後,可以透過拖曳的方式將照片快速添加到另一個應用程式之中,在最新的iOS 13版本中,更是迎來了滑鼠游標的功能,意味著玩家真的能夠像筆電一樣透過鍵盤與滑鼠來操作平板了! 在應用程式的部分,除了上述提到的Google與微軟的辦公程式,蘋果也有自己的iWork文書系列的應用軟體,與Word對應的叫做「Pages」、與PowerPoint相同的功能為「Keynote」、Excel的部分則是「Numbers」,這些程式本身具備轉檔功能,所以可以不用擔心與微軟Office系列檔案會有打不開無法編輯的情況。 假設玩家的工作的部分情景需要一些比較簡單的美術排版、影片剪輯,iPad在這部分也能夠勝任,像是Pages可以非常直覺的透過手指拖拉的方式輕鬆的調整照片的大小、角度,並且適當的調整文字的排版,不會發生像是用Word那樣出現文字或圖片突然間不知跑去那裡的狀況。而影片剪輯的部分,蘋果強大的處理器性能和豐富的應用程式生態,只要熟悉操作之後,其實都能夠獲得不錯的體驗。 至於iPad的招牌配件「Apple Pencil」,小編認為這個部分如果只以文書辦公為需求的話,可以不需要特別購買,畢竟它是針對書寫和繪畫而生,玩家可以試著想想平時有沒有需要直接在電腦批改文件,或是在文件加註筆記等,用書寫可能會更有效率的功能,以此來判斷是否需要一枝筆來輔助。 最後在機型的挑選上,目前iPad有一個比較特別的iPad Pro系列,除了外型與其他iPad都不同之外,他也是目前唯一一台使用USB Type C的iOS設備,這讓它在擴充性上是趨近於萬能的,可以連接隨身碟、螢幕輸出、替裝置充電等,不過也因為定位是偏向專業用戶,價位上也高出了不少,對此小編建議玩家可以思考自己是否有周邊擴充的需要,還是單純透過雲端就能搞定一切,來決定是否需要買到Pro系列。 其實除了上述的筆電類型和平板系統之外,其實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商品類型,例如使用ARM架構處理器的Windows筆電、Google Chrome OS筆電、客製化筆電等,因為這一類的產品相對來說較為小眾,產品類型和入手管道比較少,考量到玩家是因為要在家工作,對於電腦的需求有其迫切性,便不在此列入了。 除了筆電或平板可做為居家辦公室的主要工作機以外,整機系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筆電雖然擁有絕佳的便攜性,但在效能方面和整機系統為基底的桌機相比,筆電還是無法匹敵的,加上居家辦公的使用者並不單純只限於一般文書或是視訊會議相關,其他如果是以修圖、影片後製、甚至專業的繪圖人士的話,普通筆電將難以應付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 另一方面,平板在這個層面來看的話就更不用說了,平板基本上只能做為基本的App操作,包含簡易的文書處理或簡單修圖,但平板的作業系統終究無法和桌上型電腦或筆電的操作來得直覺,再者,如果是單純只需要使用像是Skype或Google文件這類App類型軟體就可達成目標的工作內容倒還用得過去,但如果有需要使用到電腦完整網頁功能才能使用的工作的話,平板在這方面就會不敷使用了。 因此,回過頭來看,整機系統或是NUC準系統就能在這時候派上用場,它們雖然不像AIO (All-in-One,一體成型電腦)系統一樣是直接全機準備好的系統,但相對來說,它能提供玩家因應不同的工作環境下,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說到整機系統,有經驗的玩家們心裡可能會先想到以前的品牌電腦或是套裝電腦,對比整機系統電腦來說,比較像是廠商直接推出一台AIO電腦給玩家購買,從各式零組件到整線廠商幫玩家全部打包完成,玩家購買後下單就可以直接接上電源馬上使用,雖然也是一個方便的選擇,但這和目前比較常見的整機或NUC系統有些差異。不同的整機或NUC系統會提供不一樣的可操作空間,玩家在選擇時還是需要了解:整機系統等於不完全DIY系統,也就是說,它們雖然在部分零組件上提供了選擇的空間,但通常在購買時會有些限制。 舉例來說,如果玩家找到的整機系統已經預先安裝了固定的電源供應器,假設500W金牌好了,那麼玩家在做額外的零組件選擇時,就必須考量到整體系統組裝完畢以後的功耗是否會在高壓工作環境下影響系統穩定性,例如玩家如果選擇了高階的RTX2080 Super系列顯示卡,這時候電源供應器如果預先僅提供450W金牌甚至銀牌等級的話,可以預期的是在整體的穩定表現上一定會有些疑慮,玩家在購買時須預先考慮到這點。 再者,整機系統多數時候會預先提供廠商設定的機殼,這些機殼的體積、內置的升級空間也都是玩家在購買前需要考量的關鍵,比如說如果機殼是採ITX大小的話,那麼未來系統如果想要作升級的話,就可能會需要在機殼體積大小之間做取捨,小機殼能提供的升級彈性空間可能也會比中塔大小機殼還要少,這點也是玩家在購買前須要做考量的。 整機系統的另一個小問題則是多數內部零組件在購買時通常都是廠商預先設定好,雖然後續仍有自行調整的空間,不過普遍來說,在花錢的當下能夠買到的零組件是固定的。 但話說回來,整機系統的優勢對比玩家如果自行組裝DIY電腦的話,還是有其優點的。最直接的自然就是能省下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畢竟玩家如果打算從零到有自行組裝電腦系統的話,除了可能需要基本的電腦組裝嘗試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整體來說比較耗時,而且一旦配置的菜單在任何一方面出錯的話,都有可能面臨需要重組電腦的命運。 另外,自行組裝電腦最麻煩的地方就屬最後的整線部分,整線畢竟是一門學問,如果是簡單臨時應急使用的就算了,但如果是因為這波疫情想要順便組裝電腦的話,自行整線需要的時間確實比整機系統還要多上許多。 簡單來說,不管是整機系統還是NUC準系統,雖然都還是會需要玩家安裝部分零組件,但至少能為玩家省下不少時間,對比全然靠自己DIY組裝的電腦來說,在疫情肆虐的當下,能夠盡量省下時間將力氣花在需要專注的辦公事務上,可能還是許多玩家的首選,就這點上來看,筆電或平板確實能節省更多麻煩的小瑣事,但如果是需要更進一步效能表現的工作的話,整機系統或NUC系統就會是玩家可以在這段期間作為居家辦公核心的選擇之一。 藍月這款整機系統主要是建構在C300 Glass機殼上,採用全景式4mm厚度強化玻璃側板窗口,視覺上更整潔乾淨。正面採用髮絲紋設計,搭配RGB AORUS燈效Logo強化信仰,內部也有提供串連方式支援直立或橫插式顯示卡安裝,並且兼容水冷散熱系統,PSU部分採用隔離式槽蓋設計,搭配整體的快拆防塵濾網,簡單俐落。 內部預載Intel Core i9-9900KF處理器,具備8C/16T架構,基礎和動態時脈可分別達到3.6 / 5.0 GHz,拿來因應市面上遊戲絕對綽綽有餘。其他規格部分,記憶體搭載T-Force Delta DDR4-3200 8GB x2,以搭建16GB容量,作為遊戲或是工作機兩相宜。主機板部分搭載的則是Z390 AORUS ELITE,搭配技嘉自己的512GB PCIe 3.0 SSD,而所有的零組件都會藉由AORUS AP850GM這款850W的金牌電源供應器來穩固系統,CPU散熱器部分則是使用Scythe無限五ARGB終極版,採氣冷配置。 以上規格配置下來的整系統價格落在34,500元,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另外選擇需要的顯示卡,正如前文所提,建議可以從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RTX 2060 Super以及RTX 2070 Super三款做為簡單的級距分配,玩家如果希望追求的是高階的遊戲體驗的話可以選擇以RTX 2070 Super作為主要影像輸出、如果是以一般入門級遊戲體驗的話,GTX 1660 Super會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玩家如果有更多的閒錢的話,也是可以選擇更高階的顯示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說由原價屋推出的技嘉AORUS藍月機這套系統,內部硬體除了顯示卡以外的其他零組件上都已經預先搭載特定配件,本身已經擁有極致的高階效能,足夠應付玩家多數的工作環境,但未來玩家如果有其他需求,仍是可以自行進行升級的,主機板部分針對未來的升級彈性應對十分充足,加上機殼本身的空間容量也足夠,絕對能滿足玩家的需求。 •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藍月+搭配2070S 2060S 1660S顯卡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6,500(不含顯卡) • 代理商:聯強國際、青雲科技 電腦周邊廠曜越針對準系統或整機系統提供對應的產品,如果玩家們在處理器、顯示卡和主機板確定後,其他零組件可以藉由曜越旗下產品全面對應,包含像是自家的V250 TG ARGB機殼、Pure 12 ARGB Sync水冷風扇主機板連動TT Premium頂級版,散熱部份另外還有Water 3.0 240 ARGB Sync主板連動版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另外,其他零組件部分還有自家最新的TOUGHRAM RGB記憶體,時脈為DDR4-3600,並有多種顏色版本可選。電源供應器部分也有Toughpower GF1 ARGB 650W金牌電源供應器。周邊的話還有Level 20 RGB Cherry MX青軸電競鍵盤。 整體來看,雖然曜越本身並未做顯示卡或主機板這樣的零組件,不過在其他的零組件周邊部分,它們的最大優勢在於擁有自己的產品生態系,例如像是在水冷散熱部分有TT Premium這套系統貫串。此外,在RGB燈效這部分,則是主要藉由TT RGB PLUS生態系做連結,優點是藉由這一套系統可以直接統一設定曜越整套零組件系統的RGB燈效,省去玩家還需要另外下載他牌控制軟體的麻煩。 • 廠商名稱:曜越科技 • 產品名稱:V250 TG ARGB 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 • 官網及賣場: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2,790 • 產品名稱:Pure 12 ARGB Sync水冷排風扇主機板連動TT Premium 頂級版 (三顆包)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1,790 • 產品名稱:Water 3.0 240 ARGB Sync 主板連動版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4,290 • 產品名稱:Toughpower GF1 ARGB 650W 金牌電源供應器 - TT Premium 頂級版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4,290 • 產品名稱:TT Premium Level 20 RGB Cherry MX 機械式青軸電競鍵盤鈦灰特仕版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4,990 • 產品名稱:TOUGHRAM RGB 記憶體 DDR4 3600MHz 16GB 白色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3,790 以現今的螢幕市場的功能面來看,主要可以分為:遊戲、美術和辦公娛樂,除了美術類型的螢幕對於面板的素質要求比較高,造成價格始終居高不下外,另外兩個類別的螢幕在CP質上都有相當多元的選擇,功能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小編在這邊會以辦公「最基本」的需求做為購買時的參考重點。 從上班到下班,再從下班到睡前,玩家有多少時間是離開電腦或是手機螢幕的呢?相信大家從小到大都不斷聽到各種宣導,要減少盯著螢幕的時間,但現今的社會中,這似乎是不可能的,玩家不論是工作還是娛樂,好像已經無法將視線從手機或電腦螢幕中移開,特別是現今疫情將玩家鎖在家中,要找到不消耗眼力的工作好像真的不太可能。 既然沒有辦法迴避,那就只能試著減少傷害,對於上班族在螢幕選購上的第一要點就是在護眼的功能上,最基本的「不閃屏」和「濾藍光」的功能是一定要具備,目前絕大多數的螢幕也都將這兩項功能設為標配了,但還是建議在選購上要特別注意螢幕是否具備這兩項最基本的防護功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護眼功能都一定要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因為人的瞳孔會決定光線進入的多寡,玩家如果在昏暗的光線進行辦公,即便護眼功能在強,眼睛放進一大堆有害光線,那也是白搭。 如果一直有在思考購買螢幕的玩家,大概不難察覺到現在有越來越多螢幕,主打超寬螢幕設計,比例從21:9到38:9不等,這類型的螢幕得益於超寬的比例,畫面可以塞進更多的內容,讓多個工作視窗在分割的時候,每一個視窗可以獲得更多的空間,省去在多畫面中切換的麻煩,以提升工作效率。 然而也不是所有玩家都適合這種類型的螢幕,特別是工作上會使用到繪圖板的玩家。由於繪圖板會對應一整片螢幕的畫面範圍,加上一般繪圖板的比例多是3:2或16:9,跟寬螢幕的長寬比做對照,就會顯得落差有一點大,畫面對應的變形程度也會因此加重,造成運筆時,線條難以達到想要的角度。因此,從事繪圖工作的玩家如果想要購買長螢幕,建議還是把它當作輔助的第二螢幕,更長的空間能夠放入更多的小工具和參考素材。 在比例的選擇上,21:9的寬螢幕在市場上佔多數,因為這個比例剛好也是電影的黃金比例,可以讓電影填滿整個螢幕畫面,對於下班後喜歡觀影追劇的玩家,等於可以花一次錢擁有兩種享受。 另外一個在最近逐漸興起的比例則是32:9,這個比例其實就是將兩個16:9的螢幕合併在一起的長寬比,也就是達到「雙螢幕」的概念,但比一般雙螢幕更省空間。只是這類型的螢幕目前還處在剛興起的階段,產品類型多集中在高階市場,以一般辦公玩家在價位上的考量來說,32:9的螢幕價格會直接單買兩台螢幕還要貴上不少。因此選購時,是得多考慮考慮一下! 可能有不少玩家認為曲面螢幕是針對電玩或是影視娛樂的需求所設計的,但其實曲面螢幕對於一般文書工作的族群來說,在生產力和護眼上也是有一定的助力。 曲面螢幕講究視覺的沉浸感,讓玩家在適當的觀看距離之下,盡可能讓視野的所有畫面都能夠被螢幕所占滿,從而減少眼睛餘光被外界干擾的可能,讓玩家可以更加專注的在螢幕的內容上。 一般人想到專注於螢幕體驗的第一個反應多半是看影片、玩遊戲能夠更加享受,不過其實在家辦公的時候,對於專注於螢幕內容上的要求反而會比在公司上班的時來更加重要,畢竟在家中往往會給人一種放鬆的感覺,加上四周沒有主管或同事在「虎視眈眈」,注意力是很有可能一個不小心被拉走後就回不來的。為此要避免這種情況,一個主要方法就是讓視覺避開各種可能的干擾,曲面螢幕在這一點上畢竟主打沉浸感,就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功效。 此外,曲面螢幕的曲率可不是隨隨便便把螢幕弄彎就端上來賣的,曲面螢幕的彎曲效果是經過科學驗證的考究,是要讓螢幕的畫面在適當的觀看距離下,能夠更加貼近眼球的弧度。 玩家在選購曲面螢幕的時候,不難發現這些螢幕都會告知玩家自身的曲度,如1800R、1500R等,這些數值都是在告知玩家,要多少的操作距離才能貼合眼球的視覺弧度。以1500R來說,玩家需要至少距離螢幕1.5公尺才可符合最理想的視覺效果,1800R就是1.8公尺,以此類推。因此理論上數值越小,就愈能在比較短距離內享受到視覺被填滿的效果。 也因為曲面螢幕比較符合眼球的弧度,眼睛內部的肌肉就比較不需要維持在緊繃狀態,長時間使用之後眼睛比較不容易疲勞,自然也在辦公上面能夠更加專注和持久囉! 在螢幕的眾多附加功能中,內建喇叭的螢幕對於小資族和桌面擁擠族來說,算是一個加分的功能,雖然說是附加功能,而且以螢幕的價格上來看,幾乎和贈送給玩家沒兩樣,但這可不代表它的音質就一定很殘破不堪喔!其實不少螢幕-那怕是入門款-都已經在喇叭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效果甚至勝於一些2,000元左右價位的桌面喇叭。 由於螢幕內建的喇叭多半是設計在螢幕的底部或是背面,所以小編建議在添購此類螢幕時,建議將它擺放在靠牆壁的位置,也就是運用反射的原理,來進一步增強聲音的效果。 至於時下流行的高更新率的部分,有的話加分,沒有的話也沒關係!畢竟主要是用來工作為主,娛樂為輔,玩家可以是自己的需求來做決定。若決定要120Hz以上更新率,這功能就算沒用在需要強大顯示卡的3A級遊戲下,在日常的使用時,用來播放動畫或是畫面變換快速的運動節目或電影,也能擁有更加滑順的視覺效果,能有助於提升工作和日常網頁瀏覽時的體驗。 在看完前面的介紹之後,玩家可能已經在網路賣場看得眼花撩亂了,為此小編在這邊就以ASUS VZ249HE最為選購的上的參考與示範,讓玩家在購買時可以有個基準。 VZ249HE從型上號來看就知道它是一台24吋螢幕,在外型的設計上便是主打能夠輕鬆地融入各種桌面的環境,除了在整體的造型上,盡可能地做到全方位的輕薄短小。三邊全平面窄邊框,配上7毫米的螢幕厚度,可以大大減少螢幕在桌面上所佔用的空間。環形的腳架設計除了美觀之外,也能方便玩家可以放置一些簡單的辦公文具,或是能夠讓自身心情保持愉悅的小玩具。 在前面文章提到的,挑選辦公螢幕最重要的是護眼功能,華碩的護眼技術可是通過了德國萊茵驗證機構的認證,除了不閃屏技術能讓眼睛比較敏感的玩家,在長時間觀看後比較不容易產生不適之外,還具備5級濾藍光功能,不同於一般濾藍光技術隨著等級提高會讓螢幕色彩急劇變黃之外,VZ249HE的濾藍光技術在過濾藍光的同時還確保了顏色的表現,讓整體的色彩看起來依舊自然。 說到色彩的部分,VZ249HE在這部分的表現可沒有馬虎,Full HD的IPS的面板能夠涵蓋72% NTSC與100% sRGB,並且透過ASUS獨家的技術,讓畫面的對比值來到誇張的「80,000,000:1」,讓玩家花少少的錢就能滿足基本的美術和影音需求,至於空間桌面比較大的玩家,也有27吋的款式供玩家挑選喔!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ASUS VZ249HE 螢幕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288元 在過去,想要體驗曲面螢幕的條件相當嚴苛,基於技術的成本,玩家除了口袋要夠深之外,桌面的深度也不能太淺,畢竟大多數的曲面螢幕的曲率約落在1800R~1500R之間,換言之,玩家的視線需要距離螢幕約1.5公尺以上才能獲得最適當的觀看效果,但是三星新推出的CT55系列,將打破這些限制,成為最高C/P值、辦公娛樂兩相宜的曲面螢幕。 CT55系列最大的突破,在於它的螢幕曲率來到驚人的1000R!意味著玩家僅需距離螢幕1公尺,就能獲得最理想觀看效果,加上此系列一共推出了24吋/27吋/32吋供玩家選購,讓玩家的桌面不論大小深淺,都能夠享受最佳的視覺包覆感。 除了曲面帶來的視覺效果之外,CT55也具備不閃屏和低藍光模式供玩家選擇,並且使用五向搖桿的OSD操作按鍵,讓玩家可以更加容易的操作選單介面,隨時因自己需求調整最適當的畫面效果。 此外,CT55系列還有照顧到遊戲及影音娛樂的需求,採用Full HD的VA面板,讓畫面的原生對比度來到3000:1,加上119%的sRGB色彩顯示能力,讓電影的畫面效果能夠栩栩如生。 遊戲方面,CT55全系列都具備的FreeSync顯示卡輸出同步功能,配上可超頻到75Hz的螢幕更新率,與VA面板再對比顯示能力的優勢,讓玩家能夠享受到更多細節的流暢遊戲畫面。 為了近一步節省玩家的荷包和桌面空間,27吋與32吋螢幕都搭載了兩顆5W的立體聲雙喇叭,其聲音的效果相當優秀,細節與低音的部分都相當充足,其中音量的部分更是驚為天人,音量光開到20/100,就已經響徹整間辦公室,再繼續調到30的時候,小編已經沒有膽量再繼續增加音量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種不同的尺寸在視覺的感受上也相當不同,若單以視覺的包覆感來說,32吋的視覺效果是最佳,以小編自己的感受,光是在日常工作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充分的體驗到旁若無人之境的效果,觸目所及全被螢幕占滿,讓小編完全沒有察覺其他編輯和主管即使從身旁經過呢!總之,三星CT55系列曲面螢幕,適合喜歡高沉浸感、包覆感的玩家們入手。 三星CT55系列有著業界最彎的1000R曲率、優質的外放喇叭、亮麗飽滿的色彩表現以及全系列萬元有找的價格,對於不管是想要嘗鮮,還是注重CP值,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 最後在這邊告訴大家一個讓CP值在更上一層樓的方法,現在入手CT55系列任一機型,不論尺寸大小都可以登錄送「森田藥妝防疫小物」,還能抽三星自家的旗艦級手機Galaxy S20+!現在買螢幕還送禮物的廠商已經不多了,有興趣的玩家記得在活動結束前趕緊入手。 (詳細先關內容,請參閱 ) 廠商名稱:台灣三星電子 產品名稱:CT55 24" / 27" /32" 官網及賣場: 市售價:24吋 5,690元 /27吋 6,990元 / 32吋 $8,990元 上篇先介紹到這裡,中、下篇即將上刊!敬請期待! (本篇)
-
Epson L3150連續供墨印表機 feat. EPSON EH-TW7000 4K Pro-UHD家庭劇院投影機,絕妙搭配好厲害!
身為印表機大廠之一,愛普生在防疫期間,推出一系列居家工作的相關產品,一起來看看。 Epson作為印表機大廠之一,旗下的L3150連續供墨複合式印表機具備列印、影印和掃描三大功能,並且藉由自家研發的行動裝置App,可直接以Wi-Fi進行檔案傳輸,將檔案和印表機配對快速列印。 L3150本身採連續供墨設計,可列印量在黑色4,500張、彩色7,500張起,一瓶墨水只要298元,平均的成本相對便宜,以黑白列印來說每張只要0.07元、彩色列印也只要0.19元,遠低於墨匣機的耗材及列印成本,相當划算,滿適合有列印需求的使用者。尤其在防疫期間,玩家在家備好印表機,就不用戴口罩跑到便利超商花大錢去列印了。 另外,因為內建了Wi-Fi功能,很方便整個居家空間使用。更特別的是,因應現階段通訊軟體蓬勃發展,L3150也支援透過LINE官方帳號Epson Printer直接列印的功能,藉由Epson Connect網站設定後,就可以直接使用LINE來執行列印,讓整個列印過程更加便利。 • 廠商名稱:Epson • 產品名稱:L3150連續供墨印表機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4,990 • 代理商:捷元 / 展碁 由投影機大廠Epson推出的4K Pro-UHD家庭劇院投影機,主打的自然就是4K的高畫質投影表現,EH-TW7000外觀上是採用簡約的白色設計,亮度提供到3000流明,基本上可以應付多數的室內空間光線,色彩呈現上則是支援廣色域,同步支援兩種最普遍的HDR規格「HDR10」與「HLG」,絕佳的HDR優化技術,且有16段HDR明暗調整功能,整體來說色彩呈現上是絕對ok的。 安裝的彈性非常大,鏡頭部分提供領先同級的位移功能,上下移動範圍高達±60%、水平±24%,玩家可以根據需求自行調整垂直或水平畫面,另外,鏡頭本身為1.6倍縮放鏡頭,雖然它並不是微距投影機,但一般來說可以應付許多室內空間。指定電商平台還有限量優惠送LiTV季卡! 在散熱方面,機身側面為進氣口、前方為散熱孔,排氣系統無須保留背面的額外空間,使用時較不用擔心空間配置的問題。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Epson EH-TW7000支援藍牙配對功能,可以連結aptX規格的藍牙喇叭直接做音訊輸出,在音源的播放上更有彈性。 • 廠商名稱:Epson • 產品名稱:EH-TW7000 4K Pro-UHD家庭劇院投影機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52,900 • 代理商:文登 / 群光 / 華經 / 展碁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絕妙搭配:華碩螢幕、耳機、視訊鏡頭、路由器
身為國內3C系統大廠之一,華碩在防疫期間,推出一系列居家工作的相關產品。 在看完前面的介紹之後,玩家可能已經在網路賣場看得眼花撩亂了,為此小編在這邊就以ASUS VZ249HE最為選購的上的參考與示範,讓玩家在購買時可以有個基準。 VZ249HE從型上號來看就知道它是一台24吋螢幕,在外型的設計上便是主打能夠輕鬆地融入各種桌面的環境,除了在整體的造型上,盡可能地做到全方位的輕薄短小。三邊全平面窄邊框,配上7毫米的螢幕厚度,可以大大減少螢幕在桌面上所佔用的空間。環形的腳架設計除了美觀之外,也能方便玩家可以放置一些簡單的辦公文具,或是能夠讓自身心情保持愉悅的小玩具。 在前面文章提到的,挑選辦公螢幕最重要的是護眼功能,華碩的護眼技術可是通過了德國萊茵驗證機構的認證,除了不閃屏技術能讓眼睛比較敏感的玩家,在長時間觀看後比較不容易產生不適之外,還具備5級濾藍光功能,不同於一般濾藍光技術隨著等級提高會讓螢幕色彩急劇變黃之外,VZ249HE的濾藍光技術在過濾藍光的同時還確保了顏色的表現,讓整體的色彩看起來依舊自然。 說到色彩的部分,VZ249HE在這部分的表現可沒有馬虎,Full HD的IPS的面板能夠涵蓋72% NTSC與100% sRGB,並且透過ASUS獨家的技術,讓畫面的對比值來到誇張的「80,000,000:1」,讓玩家花少少的錢就能滿足基本的美術和影音需求,至於空間桌面比較大的玩家,也有27吋的款式供玩家挑選喔!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ASUS VZ249HE 螢幕 • 官網: https://www.asus.com/tw/Monitors/VA24EHE/ • 賣場:https://24h.pchome.com.tw/prod/DSABE8-A9009OEHE • 市售價:3,288元 由華碩推出的ROG Eye USB攝影機,在整體設計上要先追朔到ROG旗下電競筆電近年來取消前置鏡頭的決定,畢竟玩遊戲的話比較少需要用到前鏡頭。但ROG也針對有需要的玩家額外推出了ROG Eye作為對應。 ROG Eye在外觀上來說很符合ROG的簡單低調設計,加上最主要是針對筆電而來,因此整體的大小並不大,厚度甚至也僅在17mm,可以輕易放入口袋或是安裝在筆電螢幕上方,小巧的體積在方便攜帶的同時也不佔空間。 至於硬體規格部分,ROG Eye提供基本的FHD解析度輸出,更新率則是在60 FPS,作為一般視訊日常使用是絕對綽綽有餘的。另外,針對成像結果方面,它還提供臉部自動曝光和自動對焦技術,在成像方面更清晰;顏色部分則是有寬動態範圍(WDR)效果支援,可對應前後被鏡消除過曝問題。 最後,ROG Eye也額外搭載雙麥克風設計,並採波束賦形麥克風,可藉此濾除像是風扇風聲、鍵盤敲擊聲或是遊戲音效、甚至他人人聲等等,確保即便在吵雜的環境下也能穩定收音,錄音方面ROG Eye也能以96kHz/24位元的品質進行收錄,整體的音質表現很不錯。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視訊鏡頭ROG EYE • 官網: https://www.asus.com/tw/ROG-Republic-Of-Gamers/ROG-Eye/ •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09DM040000001 • 市售價:3,290 小編知道各位玩家都比較貪心,既然要花錢,不管是音樂、遊戲還是電影效果,自然是要全部都要啊!為此小編用自己的耳朵挑選過後,為大家推薦華碩的ROG Theta 7.1! 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款耳機能夠具備環繞7.1環繞音效,利用內建四顆高解析度ESS 9601音效晶片來驅動單體,提供精準的聲音定位,讓玩家不論追劇還是組團對戰,都能夠感受到細膩的音場變化,宛若虛擬世界化為現實,而自己則成為了主角。 在音樂的表現的部分,除了4顆音效晶片之外,還加入了獨立的DAC以及SupremeFX S1220A音訊編解碼器,讓耳機能夠支援Hi-Res高解析音樂,還原出歌曲中的每一個細節。 此外,考量到現今的耳機多移除了3.5mm耳機孔,加上耳罩式耳機體積大,需要較多推力來驅動耳機,ROG Theta 7.1直接捨棄3.5mm耳機頭,改成USB Type C作為連接方式,並在耳機上設計了PC/手機的功能切換鍵與音量調節鍵,讓玩家的手機可以更輕鬆的帶動耳機,提供豐沛的音量與細節。 至於長時間配戴所需要的舒適度上,華碩直接給予了兩種不同的耳罩供玩家做使用,一個主打柔軟舒適,另一個則主打快速散熱,且不論是哪一個耳罩,體型都相當的巨大,可以相當穩固的包覆住耳朵,將外界的噪音給隔絕,小編在辦公室戴上之後,不用開音樂就已經幾乎聽不到其他編輯們說話的聲音了。 雖然說耳罩式耳機是為了給注重聲音享受的玩家所設計,但在家辦公,還是會也需要用到麥克風的時候,Theta 7.1在這個部分具備了可拆卸式麥克風,並導入了AI降噪技術,能夠分析環境中各種可能的噪音並將以消除,這項技術還獲得了知名語音聊天軟體Discord與TeamSpeak的認證,因此那怕開會時、家中的其他成員在身後吵吵鬧鬧,也不必擔心對方會聽不清楚玩家的聲音。 最後,ROG招牌的RGB燈效當然也是準備好給玩家,透過Armoury II軟體便能打造出千變萬化的燈光效果,還能夠詳細的針對各項遊戲場景設定EQ等化器,打造出最喜愛的聲音效果,讓ROG Theta 7.1進一步的在各方面都展現出平衡且優秀的一面,滿足各種環境和需求的玩家。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名稱:耳機ROG Theta 7.1 •官網:https://www.asus.com/tw/Headphones-Headsets/ROG-Theta-7-1/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10DM240000001 •市售價:8,990 防疫期間,若需要在家工作或娛樂的話,家裡勢必要拉一條固網才行,以便能與外界溝通。一旦拉好固網時,接下來當然是要有一台好用的路由器才行啊! 這次推薦的路由器,為華碩ZenWiFi AC (CT8)三頻AC3000家庭Mesh Wi-Fi系統,名字看起來很長,但只要記住型號是CT8,是主打三頻AC3000的Mesh系統,包裝裡面含有2台高階路由器,提供最大涵蓋範圍高達150坪(4個以上房間)的能力,收訊無死角,賦予玩家無論是辦公或是娛樂,都能享有流暢不中斷的網路連線體驗。 外型採用獨特的長橢圓柱狀設計,將6條天線內建於機身內部,45度天線能確保多樓層住家的收訊強度,搭配垂直外殼、天線與電路板之間的間隔,可大幅降低Wi-Fi訊號干擾。機身以特別設計的通風口來增加氣流,以及雙散熱器來發揮最高散熱性, 可說是融合了時尚美觀、強大散熱與無縫連線能力於一身。 內建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提供2.4GHz + 5GHz x2共三頻、最大頻寬加總為400+867+1733共3000Mbps的總體無線傳輸速度,具備MU-MIMO與傳輸分析功能,多人同時連線亦可保持通暢無阻。主打功能就是將兩台路由器透過ASUS Router App來輕鬆建構出相同SSID的Mesh網狀網路,讓玩家走到哪都能偵測並自動切換,為住家每個角落帶來強大且完整覆蓋的Wi-Fi訊號,在家辦公也能享有如同公司的網路環境一樣,提供穩定連線且高速傳輸的需求。 在連接埠方面,每台路由器皆提供4組Gigabit LAN埠,可以連接桌機、筆電、遊戲機,或是其他3C裝置,若上下樓層不易拉網路線,亦可透過Mesh網路來建構無線轉有線的環境。另提供一組USB 3.1 Gen.1埠,可連接行動硬碟、隨身碟,當成簡易的NAS網路磁碟機,以進行檔案共享或下載神器等應用。 在設定功能方面,CT8除具備一般路由器的必備功能之外,還提供由趨勢科技提供的終身免費網路安全功能,確保您連網裝置的隱私受到保護。另有家長管理功能,以保護家人免於受到不當網路內容的影響。此外,要是固網突然斷線,玩家亦可透過手機的4G網路連到路由器來做應急,讓工作仍可繼續完成。因此,CT8可說是包辦了在家辦公或娛樂的一切高速網路連線需求,值得玩家入手!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路由器ZenWiFi AC (CT8) • 官網:https://www.asus.com/tw/Networking/ZenWiFi-AC-CT8/ •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12DM260000008/A26897 • 市售價:9,990
最多人點閱
- 陽泰Yantouch EyE Speaker藍牙喇叭實測開箱,兼顧時尚與光氛特效揚聲器頂尖之作!
- 小米空氣淨化器2實測開箱,智慧家電中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精品!
- 充電效率高1個抵5個,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5U開箱試用
- 快速充電!一次為4支手機提供滿滿能量,BUFFALO 4A大電流USB充電座開箱實測 →iBUFFALO BSMPA09
- VESA協會推出HDR開放標準,制定3款DisplayHDR認證等級400、600、1000,搭配自我測試工具,推動產業進入下世代HDR新境界,現場直擊快報
- 羅技Logitech UE MEGABOOM速寫開箱,圓柱造型藍牙喇叭!
- iBUFFALO BSMPA09大電流USB充電座實測開箱,4A出力充電器中的優質精品!
- 老舊GPS裝置將可能於今年4月6日失效? 趕快更新韌體或換新!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 圓剛AVerMedia EzRecorder ER310超級錄影王實測開箱,數位第四台預約錄影的好幫手
- Nikon D7200數位單眼相機實測開箱,旗艦榮光再現!
- AKG親手調教的絕妙音質,在時尚與科技間遊走的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Samsung Galaxy Buds Pro開箱試聽